首頁>文化>

道德經裡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委曲則可以保全,彎曲的反而可以伸直。低窪的地方反而會盈滿,陳舊的反而能更新,少取的反而而會更多的得到,多取的反而迷惑。

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守著萬物歸一的法則,不自我炫耀,反而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不自以為賢能高大,才更能長久。

因為不爭,天下誰也不與他爭。

老子用辯證的方法,論述了宇宙中事物變化的準則,堅強的東西不一定長久,柔弱的東西,更易保留。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適當的示弱,才是做人之道。

看看周圍,多少曾經豪橫的人,到後來得到的結果是,落配的鳳凰不如雞。最後都是悽慘的下場。

01

以退為進,保全自己才是首要

當年范蠡功成名就,反而隱退民間,用自己的智慧賺錢,成為富甲一方的人戶。他更是屢次散盡家財,幾經更換住所,使自己以及家族得以保全,最後是人丁興旺,善始善終。而不聽其勸慰的文種,捨不得自己的榮華富貴,及自己的得來不易的權勢。因為貪圖眼前的享樂,最後卻是落得了個被越王賜死的悲催結果。

人生什麼最重要?首要的是長長久久,平平安安地活著。一時的得失根本不重要,要看到今後的日子是否平安,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眼前的委屈,能夠換來今後的平安,無論如何也是非常值得的。

02

處事圓滑一些,才是真正的聰明

大家想必都聽說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自小聰穎懂事的孩子,一度成為謙讓善良的典範。長大以後,卻變得桀驁不馴起來。

他的性格豪放不羈,在曹操手下任職,卻對大漢王朝忠心耿耿。經常指責曹操的是非,當面頂撞曹操,令曹操非常的不滿。

孔融是天下名仕,曹操非常忌憚他的言論,害怕他的“胡說八道”危及到自己的統治。於是,就找了個藉口將孔融殺掉了。時年五十六歲。

其實,孔融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冒殺頭的風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明知道改變不了曹操,卻要與之唱對臺戲,這不是自取滅亡是什麼?

如果他圓滑一些,也不至於遭至殺身之禍。即使看不慣曹操,也不至於在他手下與之作對,可以棄暗投明,另覓明主嗎!

與之鮮明對比的司馬懿,忍辱負重幾十年,對曹氏父子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安然度過了曹操及子孫三代的猜忌期,待時機成熟之後,一舉奪取了曹氏家族的政權。將其取而代之。他才是三國紛亂時的最大贏家!

03

圓滑謙讓的人,才更招人喜歡

慢慢地你會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太多的對與錯,別人的對錯也不需要你的評判。自有條文規矩去約束一些人的行為。

做人低調一些最好,賺到大錢的人從來不會吵吵嚷嚷,沉默的人往往才是大贏家。

人學會彎腰,對人謙和,不會缺斤少兩。

遇到事不去鑽牛角尖,很多時候,哪有那麼大的是非。一團和氣,彎個腰,道個歉,一點小是非就煙消雲散了。

與我們相處最近還都是最親近的人,何必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他們。

和顏悅色對待身邊每一個人,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溫度,你的善意,你也一定會得到好的回報。

圓滑不是虛偽,是一個該有的素質,沒有人會喜歡那種直來直去的人,因為,那種語言最容易傷人。古人告訴我們:為人只說七分話,剩下七分打天下。

太直白的人,就是白開水,讓人一眼看到底。即無滋無味,也遭人嫌棄。沒有人願意,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展示在眾人面前。

俗話說:難得糊塗。裝作自己不知情,不是真正不知情,而是裝作不知道。這種做人方式才讓人真正的喜歡你。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