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所謂格律詩、宋詞等,一定是有人創新,後人認為寫的很好,才會去模仿,然後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我們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語言最重要的是在於交流,詩歌亦然,故我認為寫詩只要朗朗上口,把意思表達完整、清晰就很好,如果再飄逸一點就更好,沒有必要被格律和平仄束縛。

這是一位朋友發來的問題。上面是主問題,引用部分是問題補充。

主問題看得很讓人脹氣。看上去是在提問,但是態度已經很明顯了。“與時俱進”、“創新”是褒義詞,“墨守成規”是偏貶義的詞彙。那這還問什麼呢?明明就是說遵守平仄格律是老古董,要創新地來寫古詩詞嘛。

這讓人怎麼回答呢?說要守規則,那就是墨守成規,就只能迎合著你說要創新、要與時俱進了?

先不說回答是否觀點正確,這個提問就很雞賊。

然後問題補充就是在自問自答了。這都把問題解決了,還提問幹嘛?這是來找附和來了嗎?雖然你的觀點看上去很正氣、合大勢,可也未必正確啊。

這種提問所表達的態度是錯的,表達的觀點並不正確。

遵守規則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與時俱進也不意味著放棄傳統。

因為他已經在問題補充中給出了答案,我們就順著這個答案的思路來思考。

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很多人”,大部分都是在學習格律過程中的詩人。在學習規則的時候,不遵守規則,是學習的大忌。如果在學習中抱著這種心態,完全就學不會。

我去學開車,但我就是討厭教練教我的方式,你說我學出來是個什麼東西?

學習階段,就得按規則來。平仄格律是近體詩的入門基礎知識,要想學會創作近體詩,就得好好按照規則來學習。它的規則是什麼?無非相替、相對、相粘三大原則,就好像穿上衣服、穿上褲子、穿上鞋子這三個穿衣基本規則——你願意光著哪一部分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蔽體,你就得按規則來穿上這三部分衣物。

穿衣服、褲子、鞋子也是千百年來的成規了,咱們墨守不墨守?

有些問題,我寫出來都覺得自己傻冒。

衣服褲子鞋子的樣式是可以選擇的,也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形成不同的衣品,就好像詩的詞彙、內容、意境是靠作者的詩心成就的,形成詩作的個人和時代風格。

在知道該穿衣之後,也可以無上裝,穿裙子,或者光腳,就如同我們學會格律規則之後,同樣可以不遵守,創作更舒適、更合意的古體詩。

這就必須看場合來。在近體詩場合裡面,一個人如果無上裝,大機率會讓人覺得是個瘋子。

格律是近體詩的基本規則,類似於人要穿衣,才能遮醜。基本生活規則,當然是“陳規”,但這是不能被打破的。

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所謂格律詩、宋詞等,一定是有人創新,後人認為寫的很好,才會去模仿,然後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我們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

這段話也說得挺對。詩歌確實跟隨時代在進步,格律詩相對於古體詩來說,其實是更新的詩體。平仄格律是在大量古詩的研究基礎上,透過音韻學提煉出來的避免發生音病的平仄關係。

問題在於後一句話,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

有些東西不叫照搬照抄,而是符合定義。

我們創作的古詩,如果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符合了近體詩的定義,被稱作近體詩,或者格律詩。如果不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稱作古體詩,或者古風。

古風和格律詩一直都是兩種齊頭並進的詩體,是中國古詩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古詩都可以依照平仄格律這個規則進行定義區分——這是定義,定義就必須是精準的,不變的。

你寫古風,就是古體詩,你守平仄,就是近體詩,請問這算哪門子照搬照抄?

當然會有創新,近體詩後,詞牌、散曲、近代詩、現代詩、散文詩、金句、甚至如今的段子、現代歌詞都是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形式。

關鍵在於,寫這些格式,並不影響以平仄格律作為區分的近體詩啊。

創新了,不使用平仄格律了,就變成了別的詩體,這和人家繼續寫近體詩言志抒情有什麼關係?

沒有一毛錢關係啊。

近體詩的存在並沒有阻擋方文山寫古風,也不能阻擋當代詞作家寫歌詞。

我們不寫近體詩,平仄格律就跟我們沒關係。即使在唐宋,詩人寫古體詩,也沒有人要求遵守平仄格律。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很想當然。一是認為古詩詞就必然使用平仄格律,二是認為平仄格律是很高深的東西,我搞不懂,它就限制了我的詩意表達。

其實我們的詩寫得爛,跟平仄格律一分錢關係都沒有,它只是近體詩才需要用到的字詞音調組合關係,背上“鐐銬”的罵名,也就是它不會還嘴,隨便無知卻不學的“當代詩人”們栽贓陷害。

實在是無辜得要死。

語言最重要的是在於交流,詩歌亦然,故我認為寫詩只要朗朗上口,把意思表達完整、清晰就很好,如果再飄逸一點就更好,沒有必要被格律和平仄束縛。

這句話當然是對的。

詩歌三個基本原則,高低起伏、有節奏感、押韻三條,沒有一條和平仄有直接關係。

使用平仄格律會貼合這三條特徵,但是不使用平仄格律,只要我們的詩達到這三條原則,比如“朗朗上口”、“通順清朗”,一樣是好詩。

所以通篇問題和補充問題(自我回答)看下來,其實這位朋友和很多討厭平仄格律的人一樣,是犯了個習慣性概念錯誤。

總認為格律是古詩的高階規則,就限制了詩意表達。

平仄格律只是格律體的規則,不學近體詩,完全可以忽略。

有時候就很無奈,有些朋友詩寫得有問題,不從自身的詩心、靈感、表達能力去找問題,提升自己,卻總是要找別的東西來背鍋。

你不寫近體詩不就結了,開開心心不就好了?

我想起有個朋友,喜歡打牌,一輸錢就要找理由,不是出門碰到什麼,就是方位不好。有一天實在挑不出毛病,因為坐在檔案櫃前面打牌,他恍然大悟:“難怪老子今天輸錢,背後有個鐵(貼錢)櫃子”。

他絕對不認為是自己手氣和水平差。

平仄格律其實就是當代詩人們的鐵櫃子。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中華書脈•吳鎮:低調卻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