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道家弱水蓬萊》 中曾說過:“道家弱水蓬萊,鯨波萬里誰知得。”
羽化登仙,成為得道高僧這可是不少人的追求。即便是生在凡塵俗世,依然有不少人希望有天能夠皈依佛門,在那裡得到心靈的歸屬和人生最終的落腳點。
我們不得不說,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多彩中,生活的巨大壓力,以及各種俗世的紛擾,都穿插在其中。也許身體是放鬆了,但精神始終是緊繃的,而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經歷的事情越來越糟糕,就有不少人開始幻想脫離這一切,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而佛門、道觀等都成為了人們的另一個天堂,一個可以身心隨性的地方。
不過,佛門可不是那麼好進的,現在可是需要大學本科的學歷才能進佛門,學歷門檻的增高,也從側面證明了,不少人多麼的想要逃離這樣的生活。
在終南山有這樣一位道長,他在百餘歲的高齡羽化作古,被人們稱為是“陸地神仙”。他用自己的畢生經驗告訴著眾人,他沒有私心,毫無保留的傳遞著道法自然的文化,他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一、悲哀的前半生這位堪稱是神仙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他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在這裡他已經隱居修行了七十年了,並且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曾預言過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他就是張至順道長。
張道長的成就可謂是登峰造極,受人崇拜。但每一個人的成功背後都有一段難以忘卻的辛酸史。沒有任何人的出家之路走得一帆風順,道觀、佛門作為人們逃離現實的最後一個庇護所,必定是在前期走投無路之下的選擇。
和大多數不幸福的人一樣,張道長也有一個悲傷的童年。原本張家比較富有,祖上也積累了不少家產,然而隨著門楣的逐漸沒落,且家人不善於經營,家產就被敗光了,很快家中就過起了窮困潦倒的生活,家徒四壁的他,只能拿著個破碗上街要飯。
年紀輕輕的他,就用這樣的方式討生活,這確實讓人心酸。而恰好在又一次要飯的過程中,他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在一次前往別的村子要飯的過程中,趕上了一次唱大戲,戲中上演的就是《湘子傳》,裡面講述了韓湘子出家成道的故事。劇中主人翁的經歷,讓張至順開始看到了新的生活希望,這時的他就產生了想要出家的念頭。
二、進入部隊搞起了運輸社會動盪不安,哪裡都沒辦法獨善其身,想要吃飽穿暖,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而在這樣的動盪歲月中,讀書依然成為了不少孩子心中的心馳神往的夢想,他們渴望讀書,渴望知識。不過,由於家中很是貧寒,早已家徒四壁,張至順很顯然並沒有錢財去讀書。
不過,他並沒有就此停止對讀書的幻想和渴望。他知道古代有鑿壁借光的故事,於是他便效仿,趴在學校的窗外偷聽,次數多了,教書的老師也就發現了他的存在。
有一次,張至順在窗外偷聽的時候,老師找到了他,並且向他了解了家庭情況,還給了他饃吃。不久之後,老師便告訴他,讓他留在學校,幫學校做飯,而他也可以藉此在學校上課。
美好的日子很快過去,後來陰差陽錯下,他去了部隊,在運輸隊負責趕馬車運送彈藥。當時到處都是轟鳴的炮火聲。
一次,他照常去運輸彈藥,結果在途中為了躲避炮彈,他就躲進了一個寺廟中,廟中有和尚,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和他說話。而也正是由於這樣的舉動,讓他很是不喜歡佛教的勢利眼,因此他也討厭上了佛門,繼而選擇了以後要下定決心去當道士。
那麼,這一次在經歷了眾多磨難之後,他能夠成功獲得道觀的收留嗎?
三、成為一代大師下定決心之後,他就來到了華山西邊的華山碧雲庵,準備在這裡出家。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裡根本不要他,還告訴他不能留在庵裡。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他猶如遭受了晴天霹靂,一瞬間就如霜打的茄子,崩潰大哭。就這樣,他將前幾十年的苦楚都在庵門口苦了出來,希望以此來發洩早已鬱結在心的愁悶。
也許有些人的運氣就是比較好,正在他哭得昏天黑地的時候,一個瘸腿的道士從外面回來了,對於這個嚎啕大哭的青年男子的,瘸腿道士很是吃驚,連忙上前詢問是出了什麼事情。
在瞭解清楚了來龍去脈之後,道士動了惻隱之心。於是,道士在沉默片刻之後,就對張至順說,“跟我走”。
本以為已經走投無路了,正如《遊山西村》詩中所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道士是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代傳人劉明蒼的侄兒。有了道士的幫忙求情,自然張至順也就被留了下來,劉明蒼也就成為了他的師傅。
修行之路是艱苦的,在這裡他明白自己的機會來之不易,他想要比所有人都做得好,他感念道觀的收留,因此他很是用心做事。
每天都負責給大家做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挑水、做飯、打掃房間,每一樣事情他都做的周到詳細,天亮之後還要叫師兄們起床吃飯,等到師兄們都吃完了,他才會自己吃,然後收拾碗筷。
白天是忙碌的一天,也是充實的一天,當忙完了所有的活,夜晚就是他的修煉時間,開始打坐。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從來不偷懶,也不休息。
好在,多年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一次在他打坐的時候,呼吸越來越低緩,感覺身體也變得輕飄飄了,身體四周彷彿存在了很多雲彩,慢慢的身邊出現的雲霧越來越多,而那些雲彩也在往身上聚攏,就在剎那間,他感覺自己身上的氣脈都停止了一般。
在外人看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修行的張至順看來,這可是不小的收穫,這直接意味著他到了修道中的最上層。在修道中,一共分為三層,分別是上中下,而他很是幸運,直接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最上層。
當年,張至順在住在終南山的時候,人煙還十分稀少,哪怕有人上山採藥,也僅僅只有春夏兩季。我們很難想象,願意有人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安心的過著沒有任何趣味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枯燥無味。不僅是在修行上如此,他還細心專研中藥、針灸按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今,他練就了金剛長壽之軀,年滿百歲,依然耳聰目明,精神抖擻,儼然是當今世上的高手。他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傾囊相授的,回饋社會,也回饋曾經自己得到的善意。
總結我們看到了歷盡磨難,依然堅強活著的張至順,也看到了受到瘸腿道士照顧的善意,從而用心回報社會,回報國人的張道長。以德報怨,我想這才是道觀的文化傳承吧,也是每一個道士的都應該獲取的人性。
張道長曾說,他是華夏子孫,道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道教中的好文化很多,他不願意一個知道,他想把這些都傳揚出去,讓每一位中國人都能從中獲益,活得更加健康。
不得不感嘆,張道長真的是為民著想,一生都在造福百姓。更讓人覺得神奇的是,他竟然在活著的時候就預言了自己的仙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