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都是追夢人

——讀《道德經》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說,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歷來在解釋《道德經》的學者中,有一派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書,見仁見智,但老子具有反戰思想則是無疑的。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造成災難。老子反對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本章裡,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反戰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強大的武力只是一種威懾,而不是一種強取豪奪的手段,更不能拿來治理天下,以暴易暴只會適得其反,只要能夠壓制暴力便達到了強大武力的目的,順天道而用武力才是武力的條件。出師無道,必取滅亡。歷史上每一次的戰亂都是因為武力的平衡被打破而引發戰爭,最終的結果是不以武力的強弱計算,依然是得道者勝,失道者敗。多少武力強悍者試圖逆天行事不天道,用暴力引來更強的暴力,終致讓世界在自我屠殺中掙扎滅亡,這便是逆天行事者的可悲下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不變的道理,那些不遵循天道行事的人,就算獲得一時的成功,最後也會一敗塗地。

段子《這年頭變了》——

這年頭談起潘金蓮,大家覺得她不淫蕩了。畢竟她還沒墮落為“人盡可夫的女人”。

這年頭論起西門大官人,也不覺得他無恥了。畢竟他玩弄的都是成年女性,還沒有墮落成嫖宿幼女的公務人員。

這年頭談起秦檜、和珅也不覺得太卑鄙了。因為他們沒把財產轉移到國外,和現在的裸官相比太小兒科了!

這是個武松給西門慶看家護院的時代。

這是個諸葛亮三顧茅廬見不到劉備的時代。

這是個關羽過五關賄六將的時代。

這是個包拯把秦香蓮送進了精神病院的時代。

這是個喜兒賴著要嫁給黃世仁的時代。

這是個女學生約校長開房的時代……

繼曹操墓後,武松墓在山東又被髮現,墓內《武松日記》經專家確認為珍貴文物,其中有兩段已翻澤成現代漢語:一是《打虎悔恨錄》:昨天確實喝高了,竟然連老虎也敢打,真是仗著年輕耍二球,以後喝酒再不能到樹林裡撒尿了。

二是《晚年反思篇》:現在看,當年拒絕嫂子有些草率,不僅害了哥哥,自己丟了差使、吃上官司,還被逼當了土匪,不值!

當年倒不如半推半就應了嫂子,既快活了自己,也不至於白白地便宜了西門慶那孫子,更不至於送了哥哥性命。

繼武松墓後,秦香蓮日記也被髮現,日記全面記錄了陳世美考上大學後的成長史,當過秘書做過青年團、婦女等工作,還幹過新聞發言人,後來在一個高檔會所舉行的小範圍聚會上結識了從宮裡溜出來的公主,然後就經常夜不歸宿。

起初說加班,後來說單位有應酬無法早回家。秦香蓮日記對當年狀告陳世美追悔莫及,搞得自己被送精神病院,包拯也被舉報此事處理錯誤、不講政治規矩降為科級。

雖然包公府反覆申明,後經紀委複查澄清是實習衙役和臨時工乾的,但包大人要負主體責任哦。

秦香蓮悔道:當年不如私下給世美說,讓他送我們母子三人去加拿大,買房上學養老,找個商人用銀票付款就可以了,他還當他的附馬爺,孩子們也有個依靠,可現在落得無爹可拼了。

香蓮悔道:只怪我當初太幼稚,眼裡不能揉沙子,如果忍一忍讓他做駙馬爺,小三也是皇家女,我們也有個仗勢,哎,說什麼都晚了,但願後人別像我這麼傻逼。對不起世美和兒女,更對不起包黑子。

座談會和論壇主持人最後總結時強調:這些重大考古發現,對指導我們今後的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段子確實黑色幽默,但發人深省。改革開放40年,咱們的物質生活高度發展,中國經濟由“趕鴨子”到世界老二,經濟體量讓世界瞠目結舌;中國,僅僅用40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多年所走過的路程。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意聲相和,前後相隨。”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有利有弊的,物質高速發展的同時,人的精神卻未能跟上節奏。特別是部分“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就是圓”者,他們模仿西方、東施效顰,“好的沒學到,盡揀洋垃圾”,導致瞭如今“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甚至“禮崩樂壞”,亂象叢生。

這些亂象儘管是個別、非主流,不代表咱們生機勃勃的發展前景,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必須消滅這些“絆腳石”。

那麼,怎樣才能消滅這些“絆腳石”呢?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領袖張載只活了57歲,但卻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根據張載四句名言每一句開頭都有一個“為”字的特點,我們可以簡稱“四為句”。

“為天地立心”,就是要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

“為生民立命”,“生民”即民眾,“命”指民眾的命運。這涉及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問題。史稱,張載“喜論命”。“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運。歷史上長期流行的是命定論,認為人只能聽憑命運的擺佈。然而張載卻認為,只要透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

“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儒家所謂聖人,其實就是指人格典範和精神領袖。“絕學”,指中斷了的學術傳統。理學家普遍認為,儒家學統自孟子之後就中絕了,所以要努力恢復。張載繼承“絕學”,卻並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容是六經所未載、前聖所未言的。

“為萬世開太平”,“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覯等人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過“致太平”的主張。張載不侷限於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問題,這是他的不同凡響之處。

對“四為句”的理解,不能脫離宋初的建國背景。趙宋統治者總結國家長期分裂的經驗教訓,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確立了“以儒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恆的精神基礎,而不是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總之,“四為句”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我們可以把張載的“四為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甚幸,咱們已經有了精神價值,那就是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要我們每一個公民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克己復禮,興利除弊,多讀道德之書,多思文明之制,多作仁義之事,我們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定會一天好過一天,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老子在第18章中已經預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暗,有忠臣……”

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們永遠在路上!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張愛玲小說裡最悲劇的女性:不是死於紙醉金迷,是死於無愛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