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書以前的寫本書籍,關鍵內容還頂級。除了《尚書》和類似《系年》的編年體史書之外,近2500枚清華簡中還有類似《國語》的國別體史書、類似《儀禮》的禮書、與《周易》有關的書……都是兩千多年來沒人見過的。

橫空出世一套新版“四書五經”,你說激動不激動?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已於2019年2月24日去世,他曾笑言:“清華簡的內容讓人讀起來太激動,一天之內不能看太多,否則會讓人心臟受不了。”

司馬遷也沒有看過的典籍

清華簡原系盜掘出土,具體的出土時間和地點已經無從得知。而當時的文物市場上,假簡橫行,誰也不敢貿然出手買這麼大一批竹簡。

2008年6月,在獲知香港文物市場上有這樣一批重要竹簡後,李學勤向清華大學校領導彙報了這個訊息。領導問:能否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批竹簡的意義?李學勤答: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馬遷也沒有看過的典籍。

清華的效率很高,立刻啟動調研和收購行動。當年7月15日,一個炎熱的夏日,竹簡搭乘飛機從香港運到北京,再由專車送至學校。從進入清華大學的那一刻起,這批無名竹簡擁有了今後將聲名赫赫的名字——清華簡。

學校立刻對這批快被黴菌吞噬的清華簡進行了搶救性保護,清洗、去汙、去黴、殺菌……這是一次團體作戰,比如,由於竹簡特殊的尺寸和材質,需要有一些特別尺寸的盛放竹簡的托盤,文物建設處經過多次比較和與專家商量後,從廣東定做了一批類似食堂盛菜用的平底盤,總算解決了燃眉之急。

從字形上看,清華簡上的文字是楚文字,很可能來自戰國時期的楚國。但對於清華簡的身份確認,還要等幾個月。

2018年10月14日,夏天已經結束,金秋來臨。這一天下午,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的11位學者專家,到清華大學主樓的一間會議室開會。

著名學者周汝昌聽說清華簡入藏的訊息之後,欣喜異常,特地寫了一首《清華簡贊》:“清華寶簡,邦國奇珍。三生至幸,躬及知聞。二千累百,歷劫方新。武王八年,判定古今。馬遷無記,秦火未焚……”

司馬遷也沒看過的典籍,現在就在我們眼前。

“打假”小能手,偽《古文尚書》實錘

清華簡最大的亮點之一,莫過於發現了《尚書》相關文獻。在我們印象中,楚國是一個文化比中原落後的國家。但從近年來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楚地文化其實高度發達,有《尚書》一點兒也不稀奇。

據《左傳》記載,春秋後期,周王室發生王子朝之亂。王子朝本為周景王之子,景王去世後,他發動叛亂爭奪王位,失敗後被迫逃往楚國,王子朝奔楚時,帶走了很多周王室的典籍,因此像《尚書》這樣的典籍很可能即在他攜帶的書籍之列。

《尚書》在中國古代經典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因為它記錄了堯舜禹時期和夏商周三代國君的誥命、誓言和其他大事,是歷代統治者的“政治課本”,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尚書》的編定相傳與孔子相關。孔子是個好編輯,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經典,認認真真選出了一百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傳世的典籍中還有一部《逸周書》,相傳是孔子在編選《尚書》時沒有選入的一些篇章。

然而,秦始皇焚書給《尚書》帶來毀滅性打擊,幸好當時的博士伏生把自己的那本《尚書》藏了起來,但到西漢初年時也只保留下28篇。由於新整理出來的這些《尚書》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所以被稱為《今文尚書》。

後來,漢代也有幾次與《尚書》有關的發現,最有名的當屬“孔壁中經”。孔壁,就是孔子故宅的牆壁。漢景帝把他的兒子劉餘分封到曲阜為王,即魯恭王。這位魯恭王口吃,愛好造房子,不斷擴大王府規模。孔子故宅正好在魯恭王王府旁邊,差點被拆遷。然而,人們在拆牆壁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竹簡書籍,很可能是孔子後人為逃避秦始皇焚書而匿藏的。孔壁中經有《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總共有數十篇。

孔壁中經因為是用秦以前的文字所抄寫,所以稱之為“古文”,其中《尚書》部分就被稱為《古文尚書》。孔子的後人中有一個名叫孔安國的,漢武帝時曾任博士,他整理這批《古文尚書》,發現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可惜,孔安國整理的這部《古文尚書》卻在魏晉時毀於戰火。

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了一部《尚書》,共有58篇。這一部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其中的今文部分是將伏生的傳本做了一些分合而成,至於古文,據說就是孔壁中所發現。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通行《尚書》版本,就是梅賾的傑作。至於這個版本是真是假,學問官司打了兩千年,連朱熹都半信半疑。

直到清華簡出現,這樁千年疑案才有了可靠的證據。劉國忠介紹,有些篇目在清華簡和梅賾版《古文尚書》中都有出現,經過對比,確認後者是假的。比如《尹誥》篇,清華簡中的這篇是先秦時期真正的《尚書》,而《古文尚書》中的這篇,則與清華簡中的內容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古人造假,也是十分有創造性。

至於《今文尚書》也有些問題。清華簡中的一些《尚書》篇目,有的與《今文尚書》能對應,但內容略有區別——很可能是傳世本在長期傳抄過程中抄錯了,清華簡能糾正其錯誤;有的見於《尚書》百篇的目錄,但內容失傳,清華簡能填補其空白。

比如,《逸周書》中的《祭公》篇。祭公是周公的孫子、周穆王的大臣,他在臨終前勸諫周穆王,周穆王很感動,讓祭公把想說的都說了。傳世本寫的是,“乃詔畢桓於黎民般”,後人勉強解釋為“你昭告得好啊,全部符合黎民百姓的願望”。

而在清華簡中發現的《祭公》篇,原文應該是,“乃詔畢、井利、毛班”。畢、井利、毛班,是周穆王當時的三公——也就是臨終前要把這三公召來見見面。幾千年來的閱讀理解終於有了正確答案。

比《史記》靠譜,烽火戲諸侯根本不存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中收錄的《系年》,是一部歷史著作,由138支簡組成,從西周建立寫到戰國前期,記錄了周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解密了不少歷史疑案。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被文藝作品多番演繹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是根本不存在的。烽火制度在戰國秦時期才出現,周幽王拿什麼戲諸侯?褒姒表示自己很冤。“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最早見於《史記》,司馬遷根據戰國時期的傳說所寫,基礎史料有問題,寫出來的歷史也就有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西周究竟是怎麼亡的?西晉時期,河南汲縣出土過一部《竹書紀年》,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的魏國史官所作,曾對西周滅亡有過零星記載,但沒有像清華簡那樣講得如此清晰。

周幽王娶了來自西申國的王后,生了太子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他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盤。周幽王寵愛褒姒,就想廢了宜臼,改立伯盤為太子。宜臼一看大事不妙,出逃到了舅家西申國。周幽王對褒姒和伯盤是真愛,害怕廢太子以後還要回來爭奪王位,一不做二不休,和伯盤一起帶兵殺向西申國。

西申是個小國,無法和周王室抗衡,他有一個很好的盟友曾國(不是湖北曾侯乙的那個曾國),看到西申國身處險境,可惜自己實力也不夠,於是去找犬戎一起反擊。周幽王沒料到殺出犬戎軍隊,和伯盤一起被殺,西周滅亡。

西周滅亡後,宜臼並沒有順利登上王位。朝廷沒有王,但宜臼和朝廷是對立的,大臣們擁戴周幽王的弟弟為王。叔侄之間又展開了長達21年的戰爭,最終,在晉國國君的支援下,宜臼獲勝,是為周平王。

清華簡不僅搞清楚了西周的滅亡,還附贈解決了千古疑案之秦始皇老家之謎。

眾所周知,秦襄公支援周平王宜臼,跟對了人被封為諸侯,秦人由此建立秦國。可是這一支嬴姓的秦人是從哪兒來的?歷史上有多種說法,有說本就在甘肅一代,有說是從東方遷來——嬴姓主要分佈在山東,那為什麼秦始皇這一支跑到了西邊?

清華簡徹底解決了這個謎團:秦人有兩個有名的祖先,飛廉和兒子惡來,都是商紂王的得力干將,“助紂為虐”的代表人物。武王伐商,牧野之戰,惡來被殺。飛廉因之前被紂王派到北邊出使,逃過一劫。

毛家坪遺址

按照此前的史書記載,飛廉有兩種死法,一是自殺,一是跑到東方,在周公東征時被殺,沒人知道哪種是真的。清華簡告訴我們,飛廉是躲到了嬴姓的聚居地東方,不忘舊主,不斷活動,鼓動大家反周。

周武王去世後,紂王的兒子武庚和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叛亂。周公帶病東征,平定“三監之亂”,然後繼續往東,把參與叛亂的東方部落也平定了,飛廉就在此過程中被殺。這段歷史是清晰的,但之後呢,史書一片空白。

毛家坪遺址

清華簡補上了這一段:周公平定東方之後,把參與叛亂的嬴姓人、和飛廉關係緊密的族人,強制從山東遷到甘肅(今甘谷縣一帶)。周朝給他們的任務是駐守邊疆,防禦西北的戎人。秦這個民族確實堅忍不拔,被迫離開故土,在大西北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不斷壯大,不斷東進,最終統一六國。

仔細想想,被周所滅的商的忠臣後裔,在幾百年後滅了周,歷史比小說要精彩。

經史之外的一部百科全書

除了經史,清華簡中還有意想不到的神奇發現。比如,人類最早的十進位制計算器《算表》,這項發現還在2017年獲得了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

《算表》全篇由21支簡組成,簡的形制與其他各簡明顯不同。簡比較寬,約1.2釐米,原以三道編繩編聯,展開成長方形的平面。簡面上有紅色的橫貫欄線,使全篇成為整齊的格狀,每格中都填有數字,有整數和二分之一。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數學表格,而且比九九乘法表厲害,可以進行乘法除法乘方開方的計算。比如,81乘以72 ,就把80和1兩個位置的絲帶往下拉,70和2兩個位置的絲帶往左拉,形成四個交叉點,四個交叉點上的數字加起來,就是乘法的結果,同樣的原理還能進行二分之一乘以二分之一的運算。

劉國忠說,此前我們知道先秦已經有了二分之一(半)和三分之一(小半)的概念,這是第一次知道還有四分之一,稱為錙——錙銖必較的錙。

2008年入藏,2010年年初發布第一輯研究成果,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輯的速度推出清華簡的整理報告。目前已刊佈的30餘篇文獻,僅少數有傳世文獻可與之對照,大多為古書佚籍。

2018年11月,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10週年之際,《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八輯也正式出版,收入8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

其中,《攝命》為西周冊命文書,很可能是《尚書》中失傳已久的《冏命》。根據尚書的目錄記載,該篇是周穆王命伯冏為太僕時所作。同時,清華簡版《冏命》的發現,也證明現《古文尚書》中的此篇為偽作。

其餘7篇則為一系列富含治國理政思想的文獻。比如,《邦家之政》借孔子與某公對話的形式,前段從正面敘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後段則從反面揭示導致國家衰敗的原因;《天下之道》是一篇政論,認為天下之道就是一守一攻,而攻守之道關鍵在於得民心,並說明了得民心的方法以及省察民心的重要性;《虞夏殷周之治》論述虞、夏、商、週四代禮樂上的特點,來闡發崇儉戒奢的治國思想,對於研究夏商周的禮樂制度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劉國忠介紹,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2009年開始招募博士後,目前中心的大部分研究人員都是年輕人,傳承有梯隊,年輕人也在實踐中迅速成長。從2010年開始,劉國忠為全校本科生開設《走近清華簡》公選課,限額100人,每學期都開課,選課人數太多,每學期都得抽籤。

從歷史的維度看,對清華簡的研究剛剛開始,畢竟這是要論千年計的。幾千年後,也許沒有了清華大學,但學問的江湖上一定永遠有清華簡的盛名。

2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菜根譚修心: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逢茶吃茶,逢飯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