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萬里長城是華夏民族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國人心中的精神圖騰和民族符號,時至今日,在許多場合仍然用長城指代華夏民族。這座雄偉的古建築大約始建於西周時期,在戰國時期得到了大規模的修建,後世一直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最早是用來抵禦遊牧民族的防禦工事。

上圖——萬里長城

然而許多人在實地領略過長城的真跡後,往往會發出疑問,那就是長城比起傳統城池,牆體高度相對較矮,且容易被摧毀,那麼她又是如何起到防禦作用的呢?其實,如果瞭解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中人口主體的生存特點後,上述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一、 長城的城防作用十分薄弱

有句老話叫不到長城非好漢,在物質條件豐厚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後,也願意透過旅遊去領略五湖四海的勝景,當他們到了首都後,絕大多數會去長城遊玩。

上圖——青磚修築的長城

像八達嶺和居庸關處修建的長城,多是用青磚堆砌而成,這也符合絕大多數人對長城的印象,然而這種長城基本是在明代修建的,屬於造價很高的築牆辦法了,大部分地段還是就地取材,用夯土牆和磚石牆築成的:

牆體為堆築土牆,泛白色,呈魚脊狀凸起,寬約3到6米,殘高約0.5到1米。

夯土牆和磚石牆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建築方法之一,雖然不能說是豆腐渣工程,但是受困於古代落後的工藝水平,其堅固程度只能說是一般。如果想突破這種型別的長城,也有許多辦法,比如用小型攻城器械去撞擊,用鐵器去拆除,或者用繩索去攀登,都可以達到進攻方的目的。

對比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要塞,比如古晉陽、古滎陽城牆,我們會發現長城的牆體非常矮,甚至是前者的十幾分之一,如果將其當成阻止遊牧民族過境的城防工程,那麼其起到的防禦作用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說是零。

上圖——黃土修築的長城

而且在古代,長城由於靠近邊境,上邊是沒有大規模駐軍的,只要小規模的巡視部隊,當敵人侵入時,這些人只能起到預警作用,根本沒能力組織第一輪防禦,也沒有時間等待後續部隊的支援。

綜上所述,參戰古代戰爭中的經驗,長城似乎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二、 長城真正的作用是防止騎兵奔襲

如果用農耕文明中圍繞城池展開的攻防戰經驗去看待長城,那麼上述觀點成立,不過要注意的是,華夏民族修建長城的目的是抵禦南下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有著本質的不同,兩者相比較而言,農耕文明要領先於遊牧文明: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

簡而言之,農耕文明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完全滿足了華夏民族的自給自足,相反,遊牧文明中的居民由於天災等原因,無法實現完全自給自足,為了生存他們就要南下掠奪農耕文明。

在這個過程中,兩者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自然而然產生了記錄的碰撞,並努力放大自己的優勢,讓自身在鬥爭生儘量生存下來。

上圖——匈奴騎兵

整體來說,農耕文明憑藉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佔據了巨大的優勢,所以我們看以看到,從周朝到春秋戰國再到漢朝(馬鐙沒有發明之前),如果華夏民族捨得付出資源,那麼她們對遊牧民族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可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劫掠是維持其生存的重要方法之一,這和禮儀道德無關,而僅僅是讓自身存活的自然選擇之一。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遊牧文明也在努力尋找著戰勝農耕文明的方法,最終,她們成功發現其可以憑藉戰馬的教程優勢,透過快速的奔襲戰,打後者一個措手不及,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劫掠需求。

而長城的建造,就是用來剋制這種優勢。

三、 中原步兵是如何憑長城禦敵的?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馬是其生活中的必需品,其族人自幼便會騎射,同時族內擁有海量的戰馬資源。而對於中原百姓來說,馬吃得多,幹得少,出肉率低,除了戰爭一無是處,所以他們更願意飼養牛驢羊豬等牲畜,這也造成了戰馬資源極其匱乏。

在這種情況下,遊牧民族代價最小且最成功的劫掠方式就是利用馬的腳力優勢,趁農耕文明尚未做出反應時,大肆劫掠,然後在對方組織起防守和追擊前逃之夭夭。

起初,華夏百姓對這種劫掠方式束手無策,首先你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來,其次你就算知道了,短時間也找不齊數量龐大的戰馬。

上圖——預警的烽火臺

在這種情況下,長城應運而生了。長城不算高的土牆雖然擋不住人,但是能擋住馬,當遊牧民族奔襲到牆外,總不能揹著馬爬過去。如果他們放棄馬匹,就等於放棄了腳力優勢,在裝備不佔優的情況下,遊牧民族並不是華夏民族的對手。

如果遊牧民族想透過破壞城牆,為馬製造一個可以透過的通道,那麼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不用太長),在這段時間內,城牆上的巡防部隊足以點燃烽火示警,為更遠處的軍民留出佈防的時間。讓其從容的堅壁清野,並調人來堵截你,如果退路被堵死,那麼入侵的敵人便會被徹底全殲。

上圖——長城紀念郵票

四、結語

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都是從更古老的狩獵採集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然而雙方選擇的不同進化方向卻使得各自的社會形態出現了巨大的差距。當雙方的生存空間出現重疊時,必然會產生摩擦。由於這種摩擦爭奪的物件是生存權,所以二者誰也不能讓步。

在長期的摩擦中,雙方皆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去戰勝對手,這裡包括有效的和無效的手段,並且導致了勝利和失敗的不同結果。最終,農耕文明更勝一籌,成功發現了抵禦敵人的最佳手段,建造了長城去剋制對方的騎兵突進,傳遞敵襲訊號,預留佈防時間,並且將這種經驗成功推廣,最終使得長城在各地開花,綿延萬里,連成一片。

參考文獻: 

【1】《飲馬長城窟行》

【2】《隋長城遺址》

【3】《"善"與農耕文明》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蘇力:一到聖誕就喊文化自信,可到底怎麼個自信法?| 文化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