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1、道:指儒家之道,具體說就是篇末所提出的“六藝經傳”之道; 2、受業:傳授六藝經傳之業;受:通“授”,傳授; 3、解惑:解答六藝經傳之疑難; 4、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fú)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zhǎng)無少(shào),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聞道:聽到和得知道理,指懂得聖人之道; 2、師之:“師”作動詞,向他學習或拜他為師; 3、師道:學習道理,“師”作動詞; 4、夫庸知:還哪裡計較;夫:發語詞;庸:豈,何。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1、師道: 此為名詞,指從師學道的傳統; 2、聖人:指智力和道德高於一般人的人;出人:超出常人; 3、猶且:尚且,還; 4、下聖人:低於聖人; 5、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6、是故:因此,所以; 7、益:更加、越發。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惑矣:糊塗啊! 3、句讀:即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時書無標點,兒童從師,首先是學會斷句分逗; 4、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5、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習其句讀”),而遺忘了大的(指“感之不解”)。

巫醫樂(yuè)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巫醫:巫是古時祈神召鬼的人,同時也能為人治病;古時巫、醫不分; 2、樂師:以歌唱奏樂為職業的人,古為樂官; 3、百工:各種工匠; 4、不恥相師:是說巫、醫、樂師、百工有專門技藝的人,師傅弟子世世傳授,繼承發展,所以他們不以向別人學習為恥。

士大夫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

1、士大夫:士與大夫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階層,主要由知識分子構成,後泛指官僚或有名望的讀書人;族:類; 2、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相若:差不多;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諛:諂媚。

嗚呼!師道之不,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

1、復:恢復; 2、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齒:等列。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tán)(cháng)師襄(xiāng)、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1、常師:專門跟一個人學習;無常師,隨時隨地不斷地向人們學習; 2、郯子 :春秋時小國郯國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少昊氏“以鳥名官”的問題; 3、萇弘: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至周,曾向他學問關於音樂的事; 4、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師,孔子曾跟他學琴; 5、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問禮; 6、“三人行”句:《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專攻:專長;攻:研究。

李氏子(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yí)之。

1、李蟠:唐德宗貞元19年進士; 2、六藝:指《易》、《詩》、《書》、《禮》、《樂》、《春秋》,也稱六經;經傳是指經書的本文和後人所作的“傳”。如《春秋》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等; 3、不拘於時:不為當時恥於從師的風習所束縛; 4、嘉:讚許; 5、貽:贈送。

《師說》全文:

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fú)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zhǎng)無少(shào),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yuè)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xiāng)、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yí)之。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孔子喻之。總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不必謂公慨然以師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後學也。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秦觀:來來來,我給你講點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