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世界 敦煌裡的中國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週年新書訪談
趙聲良 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光明悅讀: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能否向讀者簡要介紹,敦煌藝術的主要內容和價值?
趙聲良: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其後陸續營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從4世紀―14世紀延續了一千年,至今仍儲存洞窟735個,包括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是儲存至今規模最宏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儲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其中出土的5萬多件文物,內容涵蓋了古代宗教、政治、經濟、歷史、民族、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從中體現出中古時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藏經洞出土文物中除了大量古代文獻外,還包括數百件唐宋時代紙本、絹本繪畫。
敦煌藝術系統地展示了中古時期一千多年間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程,特別是唐代和唐以前中國繪畫作品極為罕見的今天,敦煌藝術差不多復原了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的中國美術史,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期中國美術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壁畫中還表現出當時音樂、舞蹈、建築、服飾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極為豐富的社會場景,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莫高窟壁畫
光明悅讀:敦煌藝術的整體呈現怎樣的氣象?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還請略舉一例予以證明)?
趙聲良:敦煌自西漢以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長期在敦煌發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從十六國時期到元代一千多年間,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古代伊朗、印度、希臘等區域文化藝術之長,加以整合貫通,形成了敦煌藝術的豐富性。如敦煌北朝洞窟中的佛像就可看出印度馬圖拉的風格、中亞犍陀羅的風格,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藝術風格。北朝壁畫中也可看到傳自印度的“凹凸法”特點。但同時也可看到中原甚至南方的繪畫藝術風格。隋唐時代,中國的藝術家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變畫藝術,綜合表現建築、山水與人物,描繪出氣勢宏大的佛國世界,形成了中國式佛教藝術模式。敦煌藝術的發展歷程,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廣泛學習外來文化時並沒有被“胡化”“西化”,而是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使我們的中國傳統藝術更加充實,更加宏大。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胸襟。同時,也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流與對話提供了歷史借鑑。
莫高窟雕塑
光明悅讀:您在書中引用常書鴻先生的話,指出敦煌文化遺產保護“是要藏納起自己個性的、耐心勞苦的事情,絕不是那種馬到成功,亟待漁利者所能做到的。”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諸位先生和您,還有敦煌研究員無數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做到“擇一事,終一生”的?
趙聲良:我在敦煌已經工作三十多年了,我深刻感受到敦煌石窟這個藝術寶庫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極其精美,一輩子也研究不完。如果不能心無旁鶩地深入鑽研,就不可能達到學術的高度。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一代代敦煌學人 “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從1944年常書鴻先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創辦了敦煌藝術研究所。其實常書鴻在法國生活了九年,他的繪畫作品常常獲得法國藝術沙龍各種獎勵,他在巴黎過著非常安逸舒適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可是當他發現了敦煌藝術之後,他就呆不下去了,毅然回到了中國,並義無反顧地來到敦煌。因為他看到了敦煌藝術的價值,他認為敦煌藝術是這樣偉大的寶庫,中國的藝術家都應該來敦煌學習,才能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來。當時敦煌生活極其艱苦,他的第一任夫人不能忍受,而與他分手,而常書鴻卻一輩子堅持保護在敦煌了。七十多年來,經過一代一代莫高窟人不斷奮鬥,使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果沒有他們的堅守,敦煌藝術不會象今天這樣深入人心;沒有他們的開拓進取,我們的文物保護和研究水平不可能象今天這樣走在世界的前列。莫高窟幾代人的奮鬥歷程,體現了他們對祖國事業的擔當,對時代的擔當。對我來說,吸引著我不再離開的,首先是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我是研究美術史的,敦煌壁畫彩塑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敦煌藝術的價值還沒有完全被世人所瞭解,我在研究挖掘敦煌藝術的價值,就感到無比的欣慰。我從壁畫中的山水畫、故事畫、飛天等方面都作過研究,每一項研究都感到是一種新發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有敦煌研究院這樣一個最適合幹事創業的平臺。樊錦詩院長曾說過,“敦煌藝術是無限偉大的,相比之下,我個人是很渺小的,我能為敦煌做一點點事,就是很幸福的”。我想我能堅持在這裡做研究,也是因為樊院長的精神影響著、感染著我。
光明悅讀:《敦煌談藝錄》裡的文章,體現了您在研究中所具備的藝術史、佛教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知識。研究敦煌藝術,需要哪些功底?您在書中指出了敦煌藝術研究常見的誤區,如今這些誤區還廣泛存在嗎?
趙聲良:我在《敦煌談藝錄》一書中講到敦煌藝術研究中出現的一些誤區,有一類情況是不瞭解敦煌壁畫的歷史狀況,不知道壁畫經歷了一千多年變化的情況,僅根據現狀作出判斷。還有一類情況是一些研究者沒有真正做到實地調查,或者在實地調查中沒有認真觀察和深入研究。造成了錯誤的認識而不自知。甚至有的論文作者根本不具備研究能力,只是為了評職稱而東拼西湊,當然是寫不出真正的學術論文來。對敦煌壁畫的誤讀情況至今仍然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仍然有一部分論文作者並沒有養成調查研究的習慣,他們僅僅為了湊成一篇文章去發表,至於有關敦煌壁畫的內容是否經過實地考察則不考慮。這裡已涉及到學風的問題。研究敦煌藝術必須具備歷史學、考古學、佛教史、文獻學、藝術史等多方面的素養,必須要花大力氣進行文獻的調查和實地考察。學術研究是艱苦的工作,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只有不畏艱難,敢於吃苦的人才有可能攀登到學術的高峰。
《敦煌談藝錄》
趙聲良 著
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