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2月18日,桐城市孔城鎮中心社群民俗文化表演隊快板節目《黨繪宏圖啟新程》,代表該市參加安慶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藝術化宣講匯演,獲得三等獎好成績。

桐城市孔城鎮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鎮區南端長達2200米的孔城老街是目前江北地區儲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的一條老街。明清至民國民間戲曲文化相當發達,素有重大節日唱連臺大戲的傳統習俗。“一甲咚咚鏘,高蹺帶五猖;……八甲不顧羞,出個老悠秋;……十甲人真榷,出的是抬閣。”孔城老街《十甲歌》中蘊含了十種詼諧有趣的非遺民俗文化節目,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已經失傳了整整70年。

圖為中心社群“老文藝”介紹非遺“悠秋”的復原情況

“把非遺節目恢復起來,讓民俗文化重現異彩,成為古鎮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鎮黨委正積極組織村級領辦黨建創新專案,認真精準施策,注重有機結合。”該鎮黨委書記高光柏介紹。

該鎮中心社群黨總支根據村情實際,量體裁衣,挖掘精神資源,在黨建引領傳統民俗文化上做文章。積極聯絡組織社群熱愛民俗文化的一批老人“出山”,同時把熱愛文藝表演的中青年組織在一起,組建孔城鎮中心社群民俗文化表演隊。其中社群熱愛文藝的85歲的“老文藝”王宜文在市文化館的扶持與指導下,根據記憶恢復了《十甲歌》中“悠秋”等表演道具,擬在元旦與春節期間恢復演出,讓水鄉古鎮民俗文化奇葩重現光彩。

“我們中心社群在民俗文化表演這塊有傳統歷史,我們絕對不能讓民間藝術在我們這一代流失,一定要把它恢復起來,傳承下去,這樣對子孫後代有交代,也能讓我們社群的文化生活‘活’起來。”黨員、中心社群文藝表演隊隊員張光龍感慨地說。

目前“悠秋”初坯已經扎制“出籠”,正在緊張練習,讓未曾見過這一非遺道具的居民大開了眼界,也將讓這一非遺文化重現魅力。

據瞭解,目前該鎮已恢復的民俗文化節目有:舞龍燈、十番鑼鼓、打蓮湘、打腰鼓、扇子舞、悠秋、劃旱船、挑花籃、車廂轎以及黃梅戲選段、快板等。中心社群黨總支書記張鵬介紹,這些節目將登上今年社群首屆農民春晚舞臺,屆時讓古鎮民俗文化藝術重放異彩,同時給新年期間的老街增添喜慶氛圍。(潘月琴 吳春富)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韓愈的昌黎別業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