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崇福堂,又名羅寨庵,位於平和舊縣九峰復興村,背靠九和嶺,前臨九峰溪,左依平疇右傍田園,依山傍水,謂“雄牛臥地”之活穴,風光秀麗,景緻迷人,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九峰歷史文化古城的一顆璀璨明珠。

據《平和縣誌》記載,崇福堂始建於元,明洪武、清康熙、嘉慶等年間屢有重修。崇福堂歇山式建築風格,座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三間,為三進磚木結構,總面積達750平方米,堂中有柱聯一對“公志在東山我亦志在東山悵望千秋尚彌敫抱,昔患遭強虜今復遭強虜瞻八極問誰克紹前勳.”為清光緒邑人朱念祖所題刻。堂下臺階兩側刻有“洪武四年蔡二三娘及張德妹所獻”字樣。堂內壁上繪有生死輪迴及二十四孝圖,畫技精湛,彌為珍貴。是閩南地區儲存較好的一座元末明初寺廟。其內涵豐富,底蘊濃厚,軒昂肅穆。堂中主祀謝王,集儒、釋、道、三教九流於一堂,是先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和別具一格的廟宇景觀。

謝王即東晉名相謝安。清道光版《平和縣誌》載,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品性高潔,至40歲才出來做官,孝武帝時位至宰相。66歲病逝於南京。他多才多藝,善行書(與王羲之是好友),通音樂,對儒、道、佛、玄學均有較高的素養。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進攻東晉,江東大震。此時,謝安正好主持朝中軍國大事,即派弟謝石、侄謝玄領兵八萬抗敵。秦晉兩軍夾淝水而陣。苻堅揚言,秦兵勢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可以一口氣吞下東晉。誰知一戰,秦兵即潰,敗退八公山,聞風聲鶴唳,皆以為追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淝水之戰。

太元十年,謝安病逝。 謝安死後,不論他的子孫,還是老百姓,祭祀時都不敢“薦雞”。據民間傳說“王誤吞雞骨頭而死”,也就是道光版《平和縣誌》記載“崇福堂邑人至今祀王者,不敢薦雞也”。

筆者有幸在“崇福堂”任第八屆理事,拜讀王公曆史,研究神道文化,親歷民間神道文化活動的全過程,被王公精神所震撼!敬撰:頭戴金盔身披龍袍聖駕崇山顯赫,足跨淝水手擊強秦叔侄福地靈英。對聯以表敬意。並深入調查考證“羅寨庵”的歷史淵源與為何從古至今邑人“祀王者,不敢薦雞”之理。有如下見解:

以少勝多,聞名古今的“淝水之戰”實屬罕見。究其原因是:秦以超晉十倍之強兵侵晉,晉想勝秦,可能性很小,但確實是晉取勝了。傳說為:秦兵入晉當晚在淝水河邊紮營,待明晨再起兵侵晉。而晉本來計劃則是三更起床四更迎敵,因古代報時以雄雞報曉為準,當晚雄雞顯靈卻在二更啼鳴,故而晉兵當即出發已三更行至秦營,秦兵入睡,毫無準備,大亂陣腳,故而取勝。此乃雄雞顯靈提前報曉之功勞。後人為感謝雄雞報曉之功德,故“祀王者,不敢薦雞”且沿襲至今,真乃:五福祥集古今美談從小成大,二更雄唱晉秦之戰以少勝多(筆者敬撰)。

“羅寨庵”即“崇福堂”在東門外,離城七裡,古時為羅氏族人聚居地。相傳,有一羅氏族人為當時王公謝安之部將,南下解甲歸田,崇拜王公精神,故在其祠堂奉立王公為尊神,供族人朝拜,仙逝後,其族人將其入龕立位朝拜。王公立即託夢給其族人說:願意與其部將羅氏為友,保佑羅氏興旺發達,但其羅氏族人必須搬走外出才能人丁兩旺,羅氏族人尊夢搬至廣東發展,高風亮節,留下祠堂即“崇福堂”供世人朝拜。九峰民眾被羅氏精神所感動,特在“崇福堂”對面建造一座“羅氏庵”以表敬意!每逢大典,人們必須先至“羅氏庵”燒香朝拜後才能至“崇福堂”朝拜。神人同樂,香火鼎盛,而今已成閩粵邊界文化古城一條亮麗的風景線——碧水長龍躍和邑古蹟耀青史,芹山奇蘭葩客家文化震神州。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祖先留下的規矩,有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