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臥冰求鯉的故事,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西晉人王祥,年幼喪母,繼母待他特別不好,每次都在他父親跟前說他的壞話,導致父親讓他去幹很多髒活累活。而這個繼母還有個特殊的癖好,就是冬天的時候喜歡吃魚,而且必須得是活的(母常欲食生魚)。當時天寒地凍的,沒地方去找魚。於是王祥脫了衣服,臥於冰上,希望用自己的身體融化堅冰,來得到鯉魚。因為他的孝心感動了神靈,所以冰面忽然裂開,蹦出兩尾魚來。王祥帶回家給繼母吃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王祥“臥冰”是躺在冰上的,還是趴在冰上的?
我們見過很多臥冰求鯉的文物,還有繪畫,大致分為兩個型別,一個型別是古人的理解,那就是王翔躺在冰上;一個是現代人的理解,畫的都是趴在冰上。
一般就古人的理解而言,王祥是用一隻手撐著腦袋,躺在冰上的。為什麼呢?因為人背部比腹部更耐寒,也有更強的抵抗力,寒冷的冰面,躺著上邊還能支撐片刻,如果是趴在冰面上,剛趴下肚子就要完蛋,輕者肚子疼拉肚子,時間長了心肺功能降低,是會出人命的。所以古人的畫法應該是正確的。現代人沒什麼實際生活體驗,認為臥就是趴著,顯然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後過得有點幸福,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了。
不過還有第三種說法是,王祥既不躺著也不趴著,而是站著。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書記載,《晉書》王祥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說的就是,王祥解衣,並不是為了臥冰,而是為了方便行動剖開冰面。冰還沒等王祥砸,自己就裂開了,魚蹦出來了。
這段記載有自然科學道理的,冬天冰面結冰,水下缺氧,如果這時候有個冰窟窿,魚兒就會爭先恐後的游過來,躍出冰面的事情也時常發生。所以王祥應該是運氣好,冰面薄的地方被他碰上了,正好過來吸氧氣的魚跳了出來,也被他碰上了。所以王祥肯定是站著的。
別管是什麼姿勢,王祥也是至孝之人。以至於現在孝河的冬天還有一處地方不結冰,有石碑寫著“晉王祥臥冰處”,河上有兩平米大小的地方,冬天河面全部凍嚴實了,唯獨這個地方不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