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東坡賞梅 資料圖

蘇東坡為何能入選?概而言之,涉及品性、人格、精神、才華等多方面。

《世界報》評蘇東坡為“千年英雄” 圖/眉山網

首先,他品性高潔,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他智慧而堅韌,寬容而豁達,無論遭遇什麼挫折,“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人格獨立,思想自由,有平等觀念,“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他既反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對國家和民族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民生疾苦有切膚之痛;他有擔當精神,勇於仗義執言,為弱勢人群說話;他重實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到之處,修橋、治水、浚湖、救災等,都是惠民之舉……

他是中國文人的代表性形象 紀錄片截圖

當然,更為人熟知的是他卓越超世的才華,這是他為後人稱道和喜愛的最突出因素。

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總結中國最傑出的詩人時,列出四個耀眼的名字:屈原、陶潛、杜甫和蘇軾。他說:“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在這四人中,蘇東坡不只是個優秀的詩人、詞人,還是優秀的散文家、優秀的書畫家、優秀的學者、優秀的知識分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

雖然在某一領域很難說獨步古今,但要論融通了那麼多領域的全才,蘇東坡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屈原賦《離騷》 資料圖

王國維對四詩人的評價還有後半句:“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確實,蘇東坡之所以在民間為人稱道,才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

對此,復旦大學的黃玉峰教授曾將蘇東坡與多位傑出古人作對比。他說:與屈原比,蘇軾多了一份自我,少了幾分愚忠;與陶潛比,蘇軾多了一份經歷,少了幾分寒閒;與韓柳比,蘇軾多了一份豁達,少了幾分悲觀;與李白比,蘇軾多了一份責任,少了幾分狂漫;與杜甫比,蘇軾多了一份大度,少了幾分怨言;與程朱比,蘇軾多了一份童心,少了幾分刻板……

如此比下來,蘇東坡真堪稱“完美”,是理想化的人物!

陶淵明也是蘇東坡一直仰慕的人 資料圖

然而弔詭的是,如此“完美”之人,面對的卻是極其“不完美”的人生。

蘇東坡的性格率直、剛正、較真,得罪了很多人,樹了很多政敵,仕途難免四處碰壁。他一生大起大落,有1/3時間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

他的一生,有時是尚書,有時是太守,有時是階下囚,更多時候是被放逐的貶官,沒職務,沒收入,沒自由,還要自己想辦法養家餬口。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 紀錄片截圖

而在生活的磨難中,他的人性之光依然熠熠生輝。

他走向江湖、民間,變得更接地氣,僧侶、道長、山野漁樵、販夫走卒等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對身邊人、對生活充滿了愛,饒有興趣地體味生活之美。在黃州,他開荒種地;在惠州,他釀酒、烹飪;在儋州,他總結生蠔的吃法……還樂在其中記述於文字,忙不迭地和親人朋友分享。

紀錄片截圖

東坡肉 資料圖

林語堂在《蘇東坡》中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這又提及他為人稱道的人生態度:他在困境之中也能發現生活之美,自在從容,自得其樂,這實在是一種大境界。

後世很多文人、學者、士大夫,都以模仿蘇東坡的生活態度為時尚。

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詞意圖 資料圖

在他生活的北宋時代,政敵的打擊讓他離廟堂越來越遠,生活的磨難卻讓他的心越來越真。他原本就是個大智慧的人,經歷波折後更是大徹大悟。生命的最後時光他獲赦北歸,途中寫下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或是調侃之作,也或是他內心的真實流露。

人生何謂逆境順境,面對現實,活在當下,發現生活之美,發掘內心之樂,塵埃中也能開出花來。

蘇軾詩《自題金山畫像》 資料圖

在人生盡頭,他留給兒子的遺言,是一首禪意十足的詩《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他的人生感悟:迷濛的廬山煙雨,壯闊的錢塘大潮,無緣親至總心存遺憾,看過之後才覺悟,原來的妄念不過如此。

他告訴兒子,人不必有太多執念,能夠放得下,方得自在與從容。

人生如夏花與流星,燦爛、耀眼,但倏然間就會消逝、湮滅。有生之時,當珍重、熱愛,積極、樂觀,恬淡、從容……從蘇東坡身上我們看到,人要追求完美,也要接納不完美,方得坦然、自在與從容!

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塊普通的毛氈,在她的手裡,變成暖心的小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