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這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重要論述。
不上賢,使民不爭
“上賢”意味著權利、名譽、地位;“貴貨”意味著物質欲、佔有慾; “見可欲”意味著情色、享樂。不標榜並重用賢能,才能使人民不起爭奪之心;不以稀缺難得之物為貴,才能使人不生偷盜之心;不展示美色、美味、美食,才能使人民不生騷動之心。
上賢、貴貨、見可欲,說的是君主的倡導和榜樣作用,但對於普羅大眾,也有普適性。
老子反對的是超出正常需要的慾望,這一點很重要,正像人餓了要吃飯一樣,這是生命所需。因此正常的必須的追求不會產生“爭”、“盜”、“亂”。當人心起了貪慾,就必然會影響到他的行為,過火了,越界了,就是“有欲”了,所以老子說要“去甚、去奢,去大”,說的就是去掉過分的、極端的慾望。
道德經
若不“去甚,去奢,去大”,就必然會表現出“有為”的“不道”狀態。有為也必然導致爭、盜、亂——這是老子警告君主的,同樣也普適於普羅大眾。
貪婪、虛榮是人生最好的反面教材,人人都有,只是沒發現,或者發現了沒被利用。有時候,一種社會風尚的流行,不一定是君主提倡或影響的,君主雖不提倡,但沒反對,沒制止,也會形成風尚。
比如說到魏晉南北朝,我們差不多就會想名士風流,想到輕裘、緩帶、寬衣 、木屐,因為那是一個朝代,或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印記。可是這種名士風流時尚的流行,卻跟一批,或者更準確地說,跟一個文化名人有關。
東晉士族階層的生活
這個人叫何晏,幼時喪父,曹操納其母為妾,因此何晏成為曹操養子,很受寵,後封列侯,主要成就在於文學和玄學。
何晏自幼喜老莊哲學,連同道教的養生術也一併成為一生所愛——把養生術跟老子政治主張連在一起,正是人們分不清道教與道家區別的原因。
何晏因家世、財力和地位,有條件吃上當時貴為“仙藥”的“五石散”,這東西不僅燒錢,還燒身,吃過以後,渾身發熱,面板易磨破,不能厚衣加身,不能穿鞋襪,只能寬袍廣袖,趿拉個木屐,不然就會燒死。但何晏不會燒死,因為他有錢有閒有學問,懂得養生術,知道分寸。
何晏(影視形象)
因為是何晏,是名流,就像今日的流量明星,最易被人仿效,所以他的行為就發生了榜樣的效應,公子哥們都跟著他學,也都厚衣不敢穿、趿拉個木屐,寬袍廣袖招搖過市。
一眾不知就裡的人,看那些名士如此,也就東施效顰起來,希望自己也能像何晏、王弼那一幫名士那樣,從此飄逸、灑脫得如同上流貴族。
這是東漢末、曹魏時期。衣冠南渡後,東晉開始,有樣學樣的人愈發多起來,出了朝中名流大員,滿大街都是寬衣廣袖的“東施”,許多人並沒吃過讓人發熱的“五石散”,也學著名士的樣子,散亂地睡在大街上,借“散發” 以炫耀所謂的闊氣。就如同今天的曬車曬房曬吃喝一樣的炫富,實際上那些炫富的道具都是借來的。
士人的吃喝玩樂
古時候,禮節繁瑣,居喪時,一定要餓瘦也算孝子。可是吃五石散的人卻要不斷地嚼食東西,還要不時地脫穿衣服、喝酒,這樣才能不至於燒死。於是,居喪期間,孝子們也顧不得什麼禮節了,吃肉喝酒,穿穿脫脫,木屐吱嘎吱嘎地響,也不怕驚擾了先人,那情景,比孔子時代的“禮崩樂壞”,更加“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大概連何晏、王弼本人也沒想到,這種本來追求長生不老的做法,會形成一種“有為”的風尚,更加想不到的是,他們追求個性自由和養生的主張,後來竟然會引發出實際上的敗壞禮法行為,繼而颳起一場持續三四百年的“玄風”,給名教以沉重的打擊。
《老子》甲乙本
這大概就是何晏、王弼之所以篡改《老子》原意,將《老子》政治哲學改為養生保健經典的原因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