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道德經》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萬物相生相剋,有合縱自然就會有另一種對抗的力量—連橫。今天老侯就說說連橫的代表張儀。

一、

張儀是魏國人,和蘇秦是同班同學,都師從鬼谷子。

“學成文武藝貨予帝王家”,底層屌絲在戰國時代逆襲無非是效命疆場建立軍功,學習權謀成為智囊。

張儀很明顯選擇了第二條路。

學成畢業的張儀先去楚國遊說,一次陪楚國宰相喝酒,楚相丟了一塊玉璧。

張儀人窮,品行也差勁,自然是第一犯罪嫌疑人,戰國可沒有疑罪從無的刑法原則,結果被打的皮開肉綻。

張儀的老婆對丈夫既心疼又氣惱,如果不是讀書到處遊說,怎能攤上這糟心事。

張儀估計是馬克思唯物論的追隨者,知道抓主要矛盾。對妻子說:“只要我的舌頭在就夠了。”

說的也對,一個靠嘴皮子吃飯的人,有舌頭就不耽誤榮華富貴。

二、

有舌頭沒有伯樂也不行啊,畢竟要有諸侯尿咱這壺,才有價值。

此時的老同學蘇秦已經掛燕、趙兩顆相印了。蘇秦也害怕自己的合縱計劃被秦國打亂,想想也只有張儀能幫自己穩住秦國。

於是暗自派人把張儀給招來趙國,準備讓張儀去秦國搞無間道。

來到趙國的張儀自然要去投靠老同學,但這位老同學似乎並沒有把張儀當回事。不但讓他座了幾天冷板凳、吃殘羹剩飯,還時不時羞辱一下,意思大概是雖然哥可以讓你榮華富貴,但哥偏不。

其實,這只是蘇秦的激將法而已,等到張儀走投無路要去投奔秦國時,蘇秦還是在暗地裡派門客照顧張儀,提供車馬錢財。

金子總會發光,張儀在秦國的面試表現優異,被秦惠王拜為客卿(春秋戰國時授予非本國人而在本國當高階官員的人)。有了身份地位後的張儀自然不能忘了恩人,正準備報恩時,門客才告訴張儀,一切都是老同學蘇秦的安排。

當然,門客也是帶著任務來的,資助張儀讓張儀在秦國掌權,避免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破壞合縱的目的還是要友情提示一下的。

張儀對同學也沒得說,這點要求還是能滿足的。

有恩必報有仇也必報嘛,隔壁楚國就有點麻煩了。公元前328年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給楚國宰相,大意是你呀,小心點,當初誣陷我偷玉璧,還鞭打我。看好你的國家,說不定哪天我就去偷你的城池了。

三、

蘇秦作為後入秦的新人,當時秦國大概形勢有必要了解一下尤其是另一個有名的縱橫家公孫衍,他做過張儀的同事最後也成了張儀有力的對手。

公孫衍也是魏國人,公元前342年,18歲的公孫衍來到秦國參軍並屢立戰功。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進攻魏國雕陰(今陝西延安甘泉縣),擊敗魏將龍賈帶領的四萬五千人。公孫衍憑藉軍功一路升遷,直至進爵大良造(秦國二十級爵位制第十六級)。

此時,秦國的第一高官是相國樛(jiū)遊。第二高官是庶長秦操。第三高官是左庶長公孫衍。

公孫衍在雕陰之戰中立有大功,乃是秦國當時政壇上的當紅炸子雞。很有希望成為下一任相國。

張儀入秦打破了公孫鞅順風順水的政治生涯,公元前328年,相國樛游去世,張儀成為新一任相國。在同張儀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的公孫衍大失所望,又投奔了魏國,搖身一變成了合縱破秦的扛把子。

四、

面對合縱,張儀主張連橫,提出對鄰居魏國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軍政兼施政策,蠶食弱國韓國,連結、削弱楚國、齊國,破壞大國間合縱的總體方針。

當然也不妨礙在有利形勢下乾點偷雞摸狗的事,打打各國秋風。

魏國是合縱抗秦的前沿陣地,魏國對秦國的態度對合縱和連橫兩方都很關鍵。失去霸主地位的魏國夾縫中求生存,不斷變換立場。

魏國朝秦暮楚,秦國又無法短時間滅掉魏國。所以秦國對魏國只能軟硬兼施。

秦國從公元前332年起發起一系列對魏戰役,先是攻取魏國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東北)、曲沃(今河南三門峽以西),汾陰(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蒲陽(今山西隰縣)敲打魏國,而後又將蒲陽、焦、曲沃歸還魏國,以達到魏國倒向秦國的戰略目的。

緊接著,公元前323年張儀又策劃秦惠文王與韓、魏互相稱王,建立了以秦國為主導的秦、韓、魏三國同盟。

這時已身在魏國的公孫衍主張的合縱政策和魏相惠施的想法不謀即合。在惠施、公孫衍的引導下魏惠王將“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謀取合縱,準備背叛三國同盟;

魏國揹著秦國老大哥搞瞞天過海,秦國的情報機構也不是吃素的,秦國派張儀出面,聯合秦、楚、齊三國,舉行齧桑(今徐州沛縣西南)會盟,目的就是打翻魏國的如意算盤。

再次面臨孤立形勢的魏惠王,根本沒得選。張儀自齧桑返秦,被免去相職,來到魏國,成為了魏國宰相,防止魏王再耍花招,踏踏實實跟著秦國老大哥幹。

在魏國混不下去的公孫衍去韓國遊說公叔,公叔勸說韓宣惠王派人向魏表示歸順,魏惠王看到了合縱做大哥的希望,開始信任公孫衍,疏遠張儀。

為了完成合縱,公孫衍於公元前323年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

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本是對抗秦國的,誰料秦國沒趕走,先招來了禍患。

中山國稱王,齊王很不爽,這屁大點地也敢和寡人平起平坐,要聯合魏、趙、燕三國攻打中山。懂事的中山王給齊王送了點禮品,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五國相王也以失敗告終!

同一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魏的太子嗣,立質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派令尹(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打敗魏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取得了八個縣。

屋漏偏風連陰雨,第二年的公元前322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

面對被兩個方向打擊的魏國只能再次倒向秦國,秦國聯合魏國之後,又跟韓國結盟,這樣一來,就等於打通了秦國東出的道路,秦國也不知哪根腦筋搭錯了弦,居然千里迢迢的去攻打齊國。

齊威王那也不是好惹的主,三下五除二,就把秦國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跑。

這一仗雖然沒損傷多大元氣,但畢竟打了敗仗,各國一看,秦國不過如此,並沒有那麼厲害嘛!

魏、韓兩國小九九又打了起來,公孫衍楸準機會,乘勢而起,放出謠言,糊弄齊、楚、韓等國,一起呼籲魏襄王驅逐張儀,任用公孫衍為相。

回到魏國惠施、公孫衍加班加點幹活,終於在公元前318年,推舉楚懷王為縱長,發動魏、韓、趙、燕、楚的“五國攻秦”。五國攻秦聲勢浩大,證明只是個草臺班子,實際參戰的也只有韓、魏、趙,結果被秦打的慘敗。秦派庶長樗裡疾(chū,戰國時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綽號“智囊”)帶領秦軍一路追擊到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一役斬首八萬,徹底粉碎了五國聯盟。只有公孫衍煽動得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秦國北部)偷襲秦國獲得小勝。

魏襄王為了收拾殘局,又想到東邊的鄰居齊國,以齊國人田需為宰相,準備修好齊國。但公孫衍與田需不和,所以勸說魏王換齊相田嬰之子田文(就是孟嘗君)為相,公孫衍則入韓為相。但在面對秦國軍事壓力時,齊、楚並沒有如約拉魏國一把,無路可走的韓、魏這兩個難兄難弟只能再次倒向秦國。

中原形成秦、韓、魏與楚、齊的對峙局勢。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史記》、《戰國策》

3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家之言:“樣板戲”至少有6個方面的優勢,所以才能夠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