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去年夏天,我有機會再次走進劇場,欣賞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

當劇中的參謀長唱起“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等經典唱段時,我的左右、前後,觀眾席上響起了低低的哼唱聲。

在劇場演出過程中,觀眾理應保持安靜,這既是對演員的尊重,也是看戲的基本“規矩”。

出乎意料的是,劇院方面居然沒有出面干預。

演出在別樣的氣氛中高潮迭起,最後圓滿結束。

當大幕拉上,主要演員出場謝幕時,劇場再現高潮,演員們連續三次謝幕後,觀眾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劇場。

1958年9月17日,上海京劇院一團在中國大戲院正式公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至今已經有六十多年時間。

《智取威虎山》究竟有怎樣的魅力,為什麼至今仍然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

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在廣播電臺、劇院戲臺,八個“樣板戲”播了又播,演了又演。

因為沒有太多的選擇,所以,無數人看過、聽過無數遍“樣板戲”。

不少人甚至能夠背出劇中的一些臺詞,哼唱其中的經典唱段。

直至今日,再看、再聽“樣板戲”,仍然覺得那幾臺戲演得有滋有味,意猶未盡。

當年盛演的“樣板戲”共有二十多部,其中有八部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它們是:

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

另外三部是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本文就以《智取威虎山》等現代京劇為物件,嘗試分析一下它們經久不衰的原因。

京劇《沙家浜》劇照

首先,題材創新,傳播的是正能量。

傳統京劇主要反映忠臣良將、才子佳人,劇情大都體現“打情罵俏”、“封建忠君”、“因果報應”等內容。

而“樣板戲”讓“工農兵”成為了舞臺上的主角。

比如,歌頌人民解放軍的《智取威虎山》,歌頌志願軍的《奇襲白虎團》,歌頌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紅燈記》,歌頌工人階級的《海港》,歌頌新四軍的《沙家浜》,歌頌我軍女戰士的《紅色娘子軍》。

劇中的主角一身正氣,他們是戰鬥英雄、革命英烈、勞動模範,都是時代頌揚的榜樣。

與傳統京劇人物相比,他們離觀眾很近,自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其次,創造性地引用了交響樂伴奏。

傳統京劇的伴奏樂器比較簡單,主要有京胡、二胡、笛子、笙、嗩吶、月琴等等。

這些民族樂器雖然激越高亢,穿透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

京劇《紅燈記》劇照

比如音域較窄,演奏風格難以統一,不容易產生和諧音色,缺少表現低音聲部的樂器,因此伴奏缺乏厚重感。

而採用交響樂伴奏則豐富了京劇的表現力,和諧、渾厚、雄壯,氣勢磅礴,特別符合樣板戲需要表達的主題。

第三,唸白、唱詞精雕細琢。

這幾部樣板戲的唱詞非常出彩,劇中人物的唸白也都朗朗上口,一改傳統京劇拖拖沓沓、晦澀難懂的弊端。

當然,為了打造這幾部經典之作,各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

每一句唸白,每一句唱詞,創作人員都會字斟句酌,反覆提煉。

比如,在京劇《沙家浜》“智鬥”這場戲中,表現“阿慶嫂”不卑不亢的一段唱詞就反覆修改了無數稿,最後定稿的唱詞絕對配得上“經典”這兩個字。

京劇《奇襲白虎團》劇照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

這段精妙無比的唱詞簡直登峰造極,把“阿慶嫂”的機智、無畏,對敵人的譏諷和鄙視表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人一走茶就涼”這句唱詞,更是廣為流傳,至今仍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人常用的一句俗語。

經典的唱詞,配上優美的唱腔,再經過千錘百煉,“樣板戲”不成為經典都難!

第四,舞美創新別具一格。

傳統的京劇舞臺由上場門、下場門、門簾臺帳組成。

在門簾臺帳前面,通常會放置若干桌椅,並用彩色綢料製成的桌圍、椅披進行裝飾,舞美設定側重於寫意性、象徵性。

桌椅可多可少,可分可合,既可作為桌椅,也可作為山、樓、床、橋等物的代用工具。

樣板戲則大量應用了西洋繪畫的形式,在佈景、道具、服裝等方面注重於寫實。

因此,京劇樣板戲在舞美方面傾向於“西化”。

第五,主要演員陣容強大。

成為“樣板戲”,這幾臺京劇大戲當然要有“大腕”來演。

看看這幾個角色的扮演者是誰,就知道這幾部“樣板戲”的分量有多重了。

京劇《海港‬‬》劇照

楊子榮的扮演者-童祥苓;

李玉和的扮演者-李少春、錢浩梁;

李鐵梅的扮演者-劉長瑜;

鳩山的扮演者-袁世海;

郭建光的扮演者-譚元壽;

阿慶嫂的扮演者-趙燕俠、洪雪飛;

嚴偉才的扮演者-宋玉慶;

王團長的扮演者-方容翔;

柯湘的扮演者-楊春霞;

方海珍的扮演者-童芷苓、李麗芳……

第六,傳播形式多樣化。

許多年間,國家級專業京劇團,軍隊系統京劇團、文工團,地方劇團,甚至學校、企業單位“文藝宣傳隊”都在演出“樣板戲”。

除了舞臺演出外,為普及“樣板戲”,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這些“樣板戲”還拍成了電影,在全國範圍內發行、放映。

在當時,“樣板戲”的傳唱度極高,幾乎全國上下、男女老幼都能哼唱出其中的幾段。

當然,“樣板戲”的缺陷也顯而易見。

“樣板戲”作為那個年代的產物,自然帶有那個時代鮮明的烙印,比如片面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正面人物的形象“高、大、全”,創作上的“三突出”等等。

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認,從戲曲方面的成就來說,“樣板戲”的藝術水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京劇《沙家浜》劇照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樣板戲”是幾代人生命中抹不去的記憶。

由於“樣板戲”產生的背景非常特殊,若干年來對它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但是,無論怎麼說,“樣板戲”是名副其實的經典,至今沒有被超越。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 故鄉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