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謹》篇。詳細為大家講解古人對弟子的日常行為習慣有哪些具體規範,與《朱子家訓》有什麼同異,如何被傳承至今,以及盤點不當行為被父母嚴厲教育過的趣事等等一系列問題。
一、原文欣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二、具體規範整理可以將《謹》篇204字整理成六大方面的內容。
(一)日常作息早起晚睡;起床洗臉刷牙;便後洗手;(二)穿衣著裳帽子要端正,衣服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亂丟會弄皺弄髒;衣服注重的是整潔,而不是昂貴華麗,要結合自己的身份和家庭能力;(三)日常飲食飲食不挑剔偏食,適可而止,不要過量;年少不可飲酒,喝醉了醜態畢露,最是醜事;(四)儀容儀表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行禮問候時要恭敬尊重;(五)行為舉止不要踩到門檻,不要斜著身子靠在牆上,不要伸長雙腿,不要抖動腿部;揭簾子要輕緩,不要發出聲響,走路轉彎寬一點,不要碰到了稜角;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東西一樣謹慎,進到沒人的房間,要像有人在一樣不可隨便;(六)遇事應變做事不要慌忙,匆忙容易出錯,辦事不要怕困難,不要敷衍了事;打鬥的是非之地,不要接近,邪惡怪僻的荒誕事,不要過問;進門之前,要問屋內是否有人,進廳堂之前,要提高聲音讓人知道;別人問你是誰,應說出名字,不要只說“吾”或是“我”,讓人無法知道到底是誰;借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先請求允許,如果沒有徵得人家的同意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必須要用完後立刻歸還;別人借用你的東西,一定不要吝嗇。相同之處
兩者都對作息有要求,圍繞衣食住行有要求。不同之處
《朱子家訓》因為告誡子孫需要修身養性,而要求早睡早起,而《弟子規》則因為晚光易逝要求弟子晚睡早起;《朱子家訓》規範的行為規範抽象化,概念化,而《弟子規》的規範的行為更加具體詳細。四、如何被傳承至今的?以上6大類,共計20條日常行為習慣,是不是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正確習慣?
學校好像沒有學過《弟子規》,父母也沒有教我們讀過,長大以後好像也沒有拿起過這本書,那麼,我們就具有了這種行為習慣呢?
家庭教育這些日常規範的形成,跟我們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比如日常作息,很多家庭會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洗臉刷牙,飯前便後要洗手。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家長能夠這樣教自己的孩子。
還比如吃飯的時候,會教小朋友不要挑食,會告訴孩子要多吃青菜等等。
尤其是飲酒,在現在家庭教育是從來不提的,大人不會給別人的小孩喝,更不會給自己孩子喝。
這些規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做,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孩子,孩子從小就有日常習慣的是非觀念,知道哪些事情該怎麼做,是否能夠去做的問題。
社會倡導這些日常習慣,有些是透過社會倡導而形成的。
比如現在很多小孩不按照家庭的實際情況,要求父母買高檔的生活用品,最突出的事例是賣腎換“愛瘋”事件。
這樣的事件,社會媒體會正確引導,在社會上形成一定的輿論氛圍,直接影響了家庭的教育方向,成為宣傳不當行為的一個反面教材。
還有一種日常習慣,對80年代以前出生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是有記憶的。
那就是小時候沒有飯前便後要洗手這個習慣的。
在農村長大的人都好好想一想,小時候,飯前便後是沒有洗手的習慣吧?
不怕你們笑話,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周圍的人飯前便後從來就不洗手。
後來,我們成家立家以後,到城市工作,上班,是不是都有了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包括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都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這就是社會倡導的力量。
五、不當行為被父母嚴厲教育過的趣事相信很多人小時候由於一些不當的日常習慣而被父母嚴厲教育過。
比如教育得最多的應該是孩提時代的好動。
到處跑,到處瘋玩,一不小心就撞到牆角去了,嚴重的情況下會把某個部位撞腫,形成一個大包。
這時候父母一般都不會同情你,甚至還會說,撞得你好,看你還亂跑不?
還比如小時候坐在家裡正逍遙自在,沒想到“平白無故”被父母訓了一頓。
原來是父母嚴厲地呵斥我們,需要放下悠哉悠哉的二郎腿。
有時候站著的時候抖動雙腿,嚴厲的父母會一腿尖踢到屁股上了……
現在的我們,想起小時候父母這些教育的時候,已不再是少年時的滿臉“不服”,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因為六七十年代的人,父母有些已經不在了。
正是這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日常規範,加上社會大範圍的正確引導,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才能潛移默化地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
假如父母健在的朋友,明天又週末了,有空帶上老婆孩子一起回家看看吧,路途遙遠的話,打個電話也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
明天我們將繼續研讀《弟子規》。
《弟子規》解讀系列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