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風行全球的新冠疫情讓我們記憶猶新。與此同時,不同國家的文明禮儀也接受著新冠疫情的挑戰與衝擊。
含蓄內斂,是東方禮儀文化固有的特色,開放包容,是西方別具一格的亮眼風景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也會因為見面禮而迅速拉近兩人的距離感,東方盛行拱手作揖,而西方,會用親吻手背或者是親吻額頭的方式,來傳達彼此之間親近無障礙的情感交流,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硬生生給我們上了一課!
由於病毒極其可怕的傳播屬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不得不被迫拉開距離,生命面前,一切禮儀文化,確實不得不作出讓步,追根溯源,讓我們看看這兩種不同的東西文化,究竟代表了怎樣的歷史發展歷程?
從中國傳統禮儀"作揖禮"的歷史發展,看道德規範與行為約束"無規矩,不成方圓",習慣了輕奢簡約文化的現代年輕人,對於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儘管也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但是由於眾多傳統文化習俗的家庭教育缺失,也逐漸增加了高昂的學習成本,彷彿學習禮儀文化,成了服務行業特有的行業標準。
對於普通人而言,也很難得到重視,過分強調與學習,反而顯得與現在快節奏的社會格格不入。就拿我們所熟知的拱手作揖禮而言,這也是唯一能夠拿得出手,流傳至今,還沒有被過度遺忘的社交禮儀。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風俗習慣如何,但是在我的家鄉,至今還對這一習慣有所保留,每當除夕夜,除了對死去的先祖祭拜,做拱手作揖禮,共賀新春。小輩對於家中的長輩也要挨個行禮,親朋好友也不例外,只要是年紀輩分比自己大的,都要行禮儀以示尊敬。
鮮有人知,作揖禮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不知大家每次在行禮的時候,有沒有一種和古人對話的感覺呢?之所以它能夠流傳至今,一定程度上因為它是一種社交禮儀,而且簡單易學,無論是古代的《周禮》還是《論語》中,都有相關的記載與敘述。
儘管都是拱手而立,但是你知道什麼是吉拜?什麼是兇拜嗎?實際上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左右手的手勢與交叉方式,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包蓋右手,為吉,反之則為兇,你可以下意識做一個拱手抱拳的動作,看看究竟是不是右手握拳?如果不是,就要趕緊改正哦!
為什麼嚴格講究左右手的手勢?實際上在我國古代,左右的差異也代表了地位的高低,很多人都是以右手為主,往往我們動手打人也用右手,所以拱手握拳,左手環抱右手,就是為了避免囂張與戾氣外漏,往往表達著與人交往的誠意,千萬要仔細甄別。
但是對於女性而言,有一種說法是說:與男性相反因在傳統文化中,陰陽有別,所以女子做拱手禮,吉拜是左手抱拳,右手為掌合攏,反之亦然。但是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女子更多的是雙手交疊,低頭喊手,微微屈膝,雙手放在小腹位置,這種禮儀我們也經常可以見到。也更加能夠體現出女性的陰柔之美。這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萬福”禮!
就那作揖來說,通常將其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主要是為了區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地位,通常用於古代官場,對應森嚴的等級,現如今沒有了嚴格的等級劃分,所以這些複雜的禮儀也因為實用性缺失而逐漸失去應用場景。我們只需要掌握最基礎的拱手作揖就可以了。
從西方特殊禮儀"kiss"的歷史溯源,看風俗習慣與行為差異東西方之間,見面禮的差異還是挺大的,由於西方文化兼具包容性與開放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不僅僅體現在一些簡單的行為動作上。
西方人更熱衷於擁抱、親吻這類接觸文化,這裡再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接觸文化,什麼是低接觸文化。簡單來說,親吻和擁抱,雙方之間幾乎沒有距離,不可避免的發生肢體接觸,就是接觸文化的典型代表。
低接觸文化:雙方保持一定的距離,基本沒有肢體接觸,是典型的文東方文化特徵,拱手作揖禮,就能夠算作一種。此外根據見面雙方語言交流的頻次,也會有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之分,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大家可以自己甄別。
在東方,親吻幾乎是愛人之間,亦或者是父母對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特殊情感表達方式,而且在我們的固有觀念中,很難將其與社交禮儀融為一談。一般來說,親吻也具有傳遞荷爾蒙的生物意義,西方文明中,有史記載的公開親吻禮,要追溯到古代的羅馬。
希臘文明時期,專門有學者做個調查,世界上第1個以親吻禮為公開性禮儀的國家是法國,這一特殊的行為習慣主要體現在歐洲各國,但是親吻禮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不堪。
只有在夫妻戀人之間才會親吻嘴唇,長輩與晚輩之間更多的是額頭與臉頰,平輩與平級之間,那就是貼臉。除此之外,男女之間,也可以親吻手指或者是手背,儘管如此,也還是很難被我們接受,並非說這種文化並不好,而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很好的詮釋了這種文化的弊端。
由於親吻禮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機會,從而導致新冠病毒趁機而入,完全違背了這一禮儀的初衷,有時候甚至會讓本來關係很好的兩個人產生嫌隙。
國際上來說,握手代表了一種能夠適應絕大多數場合與各種關係之間的,通用性禮儀,但是也同樣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為此而做出改變,在不接觸的前提下,表達對雙方的敬意與問候即可,可以是在適當的距離招手示意,也可以透過語言表達,只不過要戴口罩哦,此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創新,我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東西方見面禮儀差異化本質原因探究與利弊得失解讀歸根結底,東西方文化的底層邏輯,決定了雙方在行為準則上的差異,但是他們所表達的含義,也基本上可以說是無差別的,無非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問候形式,不論距離的遠近,不論形態的差異。但是有一說一,我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因為現在有很多禮儀,已經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能夠留下來的,基本都用時間與傳承證明了其意義所在。
一個含蓄內斂,一個包容開放,究竟哪一個更好?除了應用場景與特殊文化習俗的制約,更要考慮實際情況,切忌生搬硬套,只要在適當的行為準則內傳達出該有的態度與問候即可,自然也沒必要過分強求與對比。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