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書評:《資治通鑑》司馬光 著 本文主要闡述《巫蠱之亂》歷史故事背後,給予我們人生的開悟和啟發。

巫蠱之亂是漢武帝時期的“戾太子事件”,它是由漢武帝一生篤信鬼神,晚年沉溺其中,性格更加偏執多疑,又有奸佞之徒推波助瀾,終釀成一場殃及無辜的政治災難。

首先從太子劉據的性格說起,他仁慈寬厚,溫和恭敬,但與漢武帝的性格卻差別很大,缺少精明強幹的性格特徵,很不像他,由此引起皇后和太子的不安。

但漢武帝察覺後,向大將軍衛青表達了,兩者性格的差別正是對後世國家安康的保證,父親在外部環境侵擾和失穩的狀態下,積極實行強兵,出師征戰穩定國家,正是為了太子的治理打下基礎,沒有人可以比太子的性格更合適了。

事後大將軍轉達了漢武帝的意思,皇后、太子心態安定,並且漢武帝也在自己出遊後將朝廷所有大小事交由太子處理,用來鍛鍊他,並且太子也都處理的很好。

在另一方面因為太子和漢武帝的性格差別,太子身邊聚集的都是寬厚長者,而用法嚴厲的官吏則詆譭太子;

奸佞的臣子因為黨羽眾多,說太子的壞話漸漸多了起來。

但朝局因為有大將軍衛青掌控軍隊,皇后、太子倚重,勢力強大,奸佞並不可能翻起多大浪,衛青的話語權也在朝廷決定大事小事上影響很大。

後來,因為“衛青”之死,朝中局勢突變,太子的靠山喪失,給了奸佞機會設計陷害太子。

在一方面,漢武帝晚年,與兒子們逐漸疏遠,更是給了奸佞更多的機會,緊抓太子的過失咬住不放,添油加醋報告漢武帝。

但漢武帝也是雄才大略,不會被這點把戲所矇蔽,在一天漢武帝不適,讓人奸佞常融喚太子,見到太子,漢武帝觀其神色,臉頰有淚痕,好像哭過。但表面有說有笑,漢武帝覺得奇怪,便暗中派人查明內情,殺了常融。

巫蠱之亂由此正是開始,方士和眾多神巫聚集京師,開始禍亂,教宮中美人在房間埋木頭人躲避災禍,但慢慢地演化為相互詛咒,並爭相揭發對方詛咒皇上無道。

漢武帝大怒,因此事大殺幾百人。有一天漢武帝做夢被幾千木頭人持仗要攻擊他,不覺霍然驚醒,從此後身體不適,精神恍惚。記憶衰退。

江充自認為和太子及衛氏家族有嫌隙,見漢武帝年老,藉此大肆捕殺衛氏家族的人,又與劉屈犛謀定,又藉機栽贓皇后、太子,併成功,最後逼死皇后、太子,最終巫蠱之亂由太子的死結束。

讀史使人明智,觀巫蠱之亂,分析事件背後由很多因素造成,漢武帝晚年篤信鬼神,江充藉機誣陷整治皇后、太子,致使大亂。

一、從治世謀臣上看,太子身邊缺少了“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謀士。

太子身邊缺少好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有一個師傅缺失膽氣,謀略不足。

面對奸臣的步步緊逼,太子身邊沒有人為其建言獻策,如何處理,穩定局面。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在人生低谷期,必須銘記於心的生存法則。

如果太子能懂得隱忍,不孤注一擲,江山早晚都是他的,小人最終也翻不起什麼浪,但歷史就是歷史,太子走了最不應該走的路。

二、個人韜略和性格上缺陷,缺乏謀定而後動,處理問題直接,挑明與父親敵對。

太子與漢武帝在治國理政上的差別,在日積月累的對抗中,積少成多,積沙成塔,最終導致漢武帝疏遠了。

在這種局面的狀態下,奸佞乘虛而入,藉機剷除異己和敵對勢力,不斷加重侵犯皇后、太子。

最終,導致太子魯莽反抗,在反抗時,缺少太多的萬全的準備,以及性格上的直接,都在成大事上缺少太多太多關鍵因素。

三、太子劉據的失敗,有其失敗的必然,性格缺陷,缺少雄才大略,精明以及處事上應有的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人什麼樣的性格,就決定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

一個人的謀略和雄才,才能決定他能走多遠,在做事時,研判形勢,制定方略,切實執行,缺一不可。

最後,觀資治通鑑,知以史明智,觀“巫蠱之亂”,品味百態人生。我們能從中收穫什麼呢?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性格,有時也就決定了他能走向何方。

一個人的心智和謀略,將決定他能否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就大事。

一個人在人生的低谷期,不知韜光養晦,厚積薄發,人生將無法走向巔峰。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定要贏得身邊人的支援和擁護,特別是有謀略和大才的良才,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留在你身邊,幫助你成就偉業。

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容得下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特長,懂得發揮長處,揚長避短。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