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也是無數人魂牽夢繞,最想要穿越回到的朝代。
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商業、手工業等方面都有發展,建築的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中國的建築在世界建築中自成體系,到了宋代已經相當成熟,但大多數歷史建築今天已經毀滅殆盡,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學作品、畫作中想象它們的宏偉與華麗。
比如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細節體現了宋代建築的厲害之處。比如暗藏玄機的“虹橋”,這座木質結構的橋,橋身沒有任何柱子支撐,單拱橫跨汴河,造型輕盈宛如長虹當空。
中國的建築體制到宋代已經基本定型,它在理論上的總結就見於《營造法式》這部書。
中國的建築文法書——《營造法式》《營造法式》北宋時期由李誡主持編撰,由官方頒行。
《營造法式》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中國古代標準化的建築思想。
當年,梁思成在考察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的時候,發現這座古建築有成千上萬個木構件,看起來無比複雜,但是一個個統計下來,發現這些木構件居然只有6種規格,這就體現了,它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設計。
中國營造學社獨樂寺觀音閣斗栱測繪圖
《營造法式》中說:“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這個“材”字,指的就是標準木材。一座木結構建築的全部重要設計尺寸,都是以“材”為基本的模數。
中國古建築的所有構建,都是標準化的,也就是說,可以在工廠裡批次生產,然後再到工地組裝到一起,成為各種各樣的建築,這就是中國古代建築非常重要的秘訣,在當時世界上堪稱先進的“模數制”。
600歲的故宮只建了3年,全是因為宋代的“模數制”據史料記載,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也就是1417年,建成於1420年,如此宏偉的一項工程,難道只建了3年?裡面有什麼秘訣嗎?
老一輩建築學家單士元考證,明成祖朱棣應該最遲在永樂四年,也就是比史料記載的時間提前了十幾年,就開始選址、設計、備料,並啟動了複雜的地基工程,史料說故宮是3年建成的,只是記載了工程的最後部分。
可就算是建了十幾年,這個速度也是相當驚人了,其秘訣就在於《營造法式》中的“模數制”。
建造紫禁城使用的斗拱、樑柱,都是事先很多年,按標準分散製作好的,“北京五大廠”,即崇文門外的神木廠、朝陽門外的大木廠、順治門外東邊的琉璃廠、順治門外南邊的黑窯廠、城內的臺基廠,都是生產和存放預製建築材料的加工廠。
引領未來建築方向的“模數制”模數、模組化的建築理念,直到今天,也一直都在被建築大師們所應用。
建築大師貝聿銘,在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中,也採用了精彩的模數制,並用它貫徹設計的始終,達到了“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效果。
大廈最基本的模數來源於立面上的一塊石材的尺寸,為1150mm×575mm,比如,建築的基本軸網為6900mm,層高為3450mm,它們分別為石材長寬的6倍。建築的門高為2300mm,是4塊磚的高度……建築的各個部分尺寸都遵循這個模數,最後的效果非常完美,而且在建造的過程中,標準尺寸的石材在哪裡都可以使用,不用切削,大大提升了施工的效率。
在過去的幾年間,模組化建築行業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其優點顯而易見,一是速度快,二是產生的廢料比傳統建築減少了80%,節省成本。
以火神山醫院的建造為例,從專案規劃到建成,一共只用了10天的時間。 之所以能建得這麼快,就是因為採用了模組化裝配式建築的生產方式,不在現場澆築混凝土,而是把牆面、板材等在工廠中生產好,然後再組裝。
設計師把火神山醫院,拆成了一個個的小積木塊,每一個小積木塊的尺寸,就叫做“模數”。比如走廊的最小模數,是3m×3m,病房的最小模數,是3m×6m。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每一個積木塊還能根據實際需求繼續拆分,拆出更小的隔離空間。比如說在兩個確診病房之間,可以單獨隔離出一個緩衝間,讓醫生在這裡更衣、消毒,然後進入潔淨區。這就是用搭積木的方式控制了人員的流動,大大降低了感染率。
或許這種源自中國古代建築智慧的建造方式,真的可以在未來引發新的建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