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的故事需要突出矛盾與衝突,所以其中的角色通常都會被設定得善惡鮮明,在某些網路文學中甚至會將好人設定得一塵不染,將壞人設定得罪不可恕,金庸筆下的角色就相對更復雜更符合人性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金庸筆下不存在一些奇怪的人設。
比如他筆下也有那麼七位惡人,他們基本都是壞事做盡的人,如果以讀者對“善惡有報”的期許來看,他們都應該受世人唾罵,然而這些角色隨著劇情的發展,到了故事後期基本都莫名其妙的被洗白了。
一、蕭遠山、慕容博
讀過《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一個事實,書中大部分的劇情都是因為當年的雁門關一役而起,而這場陰謀的策劃者就是慕容博,他為了復興大燕,散播謠言讓中原群雄偷襲契丹武士蕭遠山一家,結果造就了後來的一系列悲劇。
(蕭遠山劇照)
而當年那場陰謀的受害者蕭遠山在跳崖未果之後化身為復仇者,對當年那些圍攻他的人展開了報復,還傷及了一些無辜之人,比如養育蕭峰的喬三槐夫婦,他也成了大惡人。
然而就是這麼兩位大惡人到了少室山一戰才登場,一登場就被掃地僧點化,世間的仇怨就與他們無關了,一心向佛起來,敢問那些因為他們締造的悲劇而死的人找誰說理去?
二、嶽老三
《天龍八部》中有“四大惡人”的設定,每一個都是壞事做盡,其中嶽老三一登場就表現出了他凶神惡煞的一面,動輒就要拿他那大剪子將別人的腦袋剪下來,書中也的確有幾人是死在他手裡。
(嶽老三、段譽劇照)
然而書中他也展現了率真的一面,承諾拜師段譽就真的拜師,而且在師父有難的時候還會挺身而出,就這樣,彷彿他做過的惡事都不存在了一般,讀者只記住了他可愛的一面。
三、鳩摩智
鳩摩智雖然在書中沒有殺人,但他頂多也就算是殺人未遂,算不上是什麼好人,好幾次都差點要了段譽的命,作為一個武痴,為了得到各種武功秘籍他什麼事都做得出。
(鳩摩智劇照)
結果當他跌入枯井被段譽吸走了畢生功力之後,瞬間就大徹大悟一般,潛心回吐蕃去修佛了,這洗白的速度堪比川劇變臉,讓人看都看不清。
四、謝遜
《倚天屠龍記》中最可惡的人莫過於“混元霹靂手”成昆,他的存在就猶如慕容博、蕭遠山在《天龍八部》中的定位,是一切陰謀的締造者,他害了自己徒弟謝遜一家,但這並不是謝遜作惡的理由,他把仇恨發洩在了其他武林人士身上就是他的錯。
因為謝遜犯的錯,不少門派遷怒明教,讓抗元的明教遭遇圍攻,屬實不應該,結果因為謝遜是張無忌的義父,沾了這點光,最終他並沒有被就地正法,也是在少林派潛心修佛起來,為啥惡人總能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呢?
五、金花婆婆
作為明教四大法王之首,“紫衫龍王”黛綺絲也是不折不扣的惡人,張無忌的師父胡青牛和王難姑就是被她殺的,結果到了波斯三使來抓人的時候她反倒變成了可憐兮兮的弱女子一般,就這麼被帶回波斯去了。
(黛綺絲劇照)
六、裘千仞
鐵掌幫的前任幫主上官劍南是江湖上有名的大英雄,結果鐵掌幫傳到裘千仞手裡卻變成了江湖邪派,他本人還成了金國的走狗,為完顏洪烈賣命,為武林同道不齒。
到了第二次華山論劍的時候洪七公一番痛罵居然就讓這個惡人痛改前非,拜入一燈門下,搖身一變成了慈悲為懷的慈恩,也就這麼被洗白了。
可以說以上七人的洗白都有些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似乎是不符合讀者對“善惡有報”的期許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