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筆墨紙硯"為文房四寶。這一常識歷來為中國傳統文化普及者重視。高考試卷上出過它,現在的部編小學語文課本收錄它。

今天的短文就四寶之一"硯"做點兒分享。

(賀蘭石硯)

硯,是磨墨工具,古代常用瓦來研磨墨汁,唐代貫休寫《硯瓦》詩,詩中有"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的句子。

硯從漢代開始有相對確定的形狀。

(賀蘭石硯)

發展到唐代,器形增多,並漸漸為文人雅士珍愛。

到宋代時,作為磨墨工具,它已經很成熟了:大小合理、實用,硯堂、硯池、硯邊等有了明確的界定和分工。"四大名硯"的說法在宋代開始流傳。它們是端硯、歙(shè)硯、洮(táo)硯和澄泥硯。

(端硯)

再往後發展,硯的製作藝術性越來越高,頂尖的制硯人不再只是匠人,而是變成了和各種適合制硯的材質進行對話的藝術家。他們用石、陶、瓷、木、銅、鐵甚至是玉、象牙等製作出觀賞價值極高的硯,硯就成了實用性和藝術性並重的書房寶貝了。

(玉硯)

制硯人鍾情於硯,用硯人痴迷於硯的就更多了。

他們用硯,賞硯,藏硯,還為硯作銘以託情寄意。

(木硯)

蘇軾愛硯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愛硯,12歲那年,戶外玩耍時得一奇石,顏色淺綠,溫潤晶瑩,以指彈擊聲音悅耳。拿給父親蘇洵看,蘇洵說,這是天硯,獲得這方天硯,是與文字結緣的吉兆。此後,蘇軾對這方硯倍加珍愛,一直帶在身邊。

蘇軾的大兒子蘇邁剛走上仕途到德興任地方官時,蘇軾特挑揀一方硯臺,親自撰寫銘文相送。"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蘇軾把道德修養和人生追求比附於硯來囑託兒子,其用心良苦於此可見。

(硯盒 日本友人贈鄧小平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陸游的《端硯銘》字少情濃:"瘴雨蠻煙,紫雲摩天。金聲玉質,胎孕靈淵。石眼閱人,盲夫莫識。我貴知希,珍我此石。"端硯產於險地,但自帶靈氣,自有美質。不識者以石待之,識之者愛若珍寶。

"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不失道自全。"這是我最喜歡的硯銘之一,作者為文天祥,名字叫《題岳飛端硯銘》。兩位名人一硯牽緣,一位矢志從頭收拾舊山河,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相惜,在這裡,硯顯然是一種品格象徵,寄寓著家國危難時兩人的堅守與選擇。

"硯田"這個詞語大家應該聽說過,這和文人恃文墨為生有關。他們自稱"以文為業,以硯為田",把硯比作農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在硯中春播、夏耘、秋收、冬藏。

時至今日,硯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越來越突出。

(圓明新園 巨型易硯)

珠海圓明新園中有巨型中華易硯,材質為河北易水硯石,直徑4米,西安美院設計,天下精工巧匠聚集洛陽精雕而成,主要圖案由關山隘口、長城巨龍組成,看上去頗為震撼。

(百龍戲鳳巨型硯)

北京西山八大處硯苑裡邊有中華神龍硯,所用石料是紫翠石,重達百噸,上面雕刻五十六條神龍,寓意中華56個民族;還雕有中國版圖和日月長江黃河長城等圖案。

(寧夏巨型賀蘭石龍硯)( 部分)

寧夏地質博物館收藏有賀蘭石巨型龍硯,紫底綠彩,21條形態各異,盤旋飛騰,寓意為:龍的傳人在二十一世紀同心同力共同實現復興夢。

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符號,文房四寶之一。今晚就分享到此。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與命運抗爭的不屈靈魂 ——懷斯的名畫《克莉斯汀娜的世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