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唐·羅隱
羅隱因為擅寫諷刺詩,且史學功底紮實。在晚唐時,曾經與溫庭筠、李商隱齊名,並稱“三才子”。
這首叫《雪》的五絕,你以為他寫景,其實他是在罵人,詩歌意譯:
都說瑞雪兆豐年,下雪就一定預示著豐年嗎?長安城裡那麼多窮人,還是少製造一些祥瑞吧。
羅隱在詩的第一、二句中質疑了這個說法。因為並不是每一次天降大雪都是“瑞雪”,也不一定就會帶來第二年的豐收。
長安城中的富戶、貴族們自己不種田,僅憑著一句諺語,見到下雪就開始歡笑、慶祝。羅隱對此表示看不慣。
於是,他在詩的第三、四句中,就把矛盾直接指向了長安城裡的人說:你們為下雪而開心的時候,可有考慮過城裡的窮人?
長安城窮人那麼多,冬天天寒地凍,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都快要凍死了。你們卻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叫著祥瑞,你覺得合適嗎!這才叫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更嚴重的是,長安作為當時唐王朝的首都,這些窮人還是大多數。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們怎麼還樂得起來?頭兩句話嘲笑他們不懂農事,後兩句又指責他們不懂什麼叫同情。
杜甫有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錢人家冬天自然會賣炭生火,烤手爐。酒足飯飽之餘,欣賞雪景,打個雪仗好舒服,誰管門外的窮人會不會凍死。
富人得了便宜還賣乖,站著說話不腰疼。還在對窮人說:下雪好哇,明年你們不就大豐收了嗎?
羅隱於大中十三年(859年)底到京師,開始應進士試,連考了七年都榜上無名。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都名落孫山,歷史上稱“十上不第”。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第一:他的作品側重於辛辣諷刺羅隱本名叫羅橫,人如其名,有點“橫”。明知別人不喜歡他寫諷刺詩,他硬是要寫。他去考科舉“十上不第”是正常的,沒有哪個主考官敢讓他考中。
《唐詩紀事》中說,唐昭宗聽說了羅隱的大名,想召他入朝當官,結果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
他們說:這個人雖然很有才華,但是為人很隨便。像唐玄宗這麼好的君主也被他出言譏諷。要是讓他當了官,只怕滿朝文武都沒地兒躲了,讓他當官不利於朝廷內部的團結,他寫了一首《華清宮》譏諷唐玄宗:
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
意思是說:你唐明皇也懂得道德文章啊,你也知道堯舜禹湯啊?結果楊玉環衝著你一笑,你那些書都白讀了!
唐昭宗聽到這一番話,頓時無語。
第二:羅隱的相貌過於醜陋當朝宰相鄭畋,比較欣賞羅隱的才華,這位鄭宰相的千金竟然暗戀羅隱。鄭畋知道了女兒的心思後,就想順水推舟納羅隱為婿,也可促成一段風流佳話。
於是有一天,鄭宰相就約羅隱到府中做客,而鄭小姐躲在簾後窺視。看了羅公子的長相——太醜了!完全與如意郎君是兩碼事!此後鄭小姐連羅隱的詩都不喜歡讀了,婚事更不用提了。
解讀
羅隱在晚唐時期十分有名,《五代史補》中介紹說,“天下皆知羅隱”,可是在五代以後,特別是在宋朝,遭到了嚴重貶低。
因為他的詩風不符合儒家“溫敦仁厚”的要求。儒生當道的宋朝,容不下羅隱這樣的“異類”。非但修史不給他立傳,談詩也不收錄他的作品,因此讓他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才被魯迅先生髮掘出來。
吳越王錢鏐評價他:黃河尚有澄清日,後世應難繼此才。相傳,羅隱在青年時代時已經名滿天下,先後得到唐代三位宰相的青睞。
實話實說,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事實上,除了詩外,羅隱的諷刺小品文,更是獨步古今。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曾稱讚:
“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這句評語是對羅隱才華的最好詮釋。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