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者,文人之友,雅士之伴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窮樂之趣,莫近於琴。開心胸,散鬱積,抒豪情,精神之所託也。
琴之發明,源於三皇五帝;琴之發展,由五絃至七絃,從朝堂到民間。聽琴,則聽絃外之音;撫琴,則奏心中之曲。心曲不同,琴曲迥異。高下清濁在乎人心,清和明朗乃琴之韻味。
古人撫琴,奏出傳奇之人生。君不見:伯牙奏《高山流水》遇知音,相如一曲《鳳求凰》得芳心。蔡邕窮盡一生著《琴賦》千古流芳,其女文姬長歌當哭奏胡笳悲歌。孔明痴迷於琴大唱空城計退敵軍,王徽之不拘於禮彈奏《梅花三弄》展個性。嵇中散高奏《廣陵散》成絕響,範文正只奏《履霜》慰平生。
文人愛琴,視為生命之伴侶。悲歡離合,皆可撫之於琴;愛恨情仇,都能訴之於聲。“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此摩詰之愜意也;“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此阮籍之抑鬱也;“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此陶淵明之趣也;“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此嶽武穆之愁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此李太白之率性也。一代文豪蘇東坡,紅塵紛擾仍能堅守生命的本真,憧憬作閒人,只需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琴同理,吾見眾多學童,醉心於演奏技巧,奔波於考級比賽,源於不輸起跑線,不求安頓內心,只求琴聲悠揚。琴之韻味,相去甚遠。學琴要靜,教琴要緩,練琴要慢,切忌急功近利。不然,學琴即附庸風雅,傳藝則對牛彈琴,豈不悲哉!吾願今之學子,靜心學琴,潛心練琴,以博大胸襟,去感知天籟,聆聽萬物,觸控人心,領悟生命。
眼前一張琴,何計身後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