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標題:

德從道中來

【壹元堂按:

什麼是“德”?

我們真正瞭解“德”的內涵嗎?

“德”只是指倫理道德嗎?

“德”與我們的生命有什麼直接關係呢?

德,不僅是抽象的,是指品格、情操、修養的標準;德,還是具體的,是指由能量性和品格性共同組成的雙重結構的物質,既包含能量,也包含品格。

德從何來?

德從道中來。老子曰:“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德,不是單純指倫理道德,更是指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興盛衰敗的物質能量。

德的能量性,《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

天,代表自然宇空,賜予人類和萬物不可視但又真實存在的營養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德”,也可稱為“天德能量”。

地,代表大地母親,賜予人類和萬物不可視但又真實存在的應用物質。這種物質就是“氣”,也可稱為“地氣能量”。

天德與地氣,是兩種人人都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天德能量,宇宙無所不在的營養物質,滋養我們的精神系統,為精神系統的健康發展提供必需的能量。

地氣能量,大地繁衍生長的物質食糧,滋養我們的肉體系統,使其能獲得維持肉體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道德是人類須臾不可離的精神食糧,道生萬物,德養萬物。

中國文化中是用“一”代表德的原生態,稱為德一,稱為德能。

德一能量,純而又淳,養育萬物。她在執行過程中從純德狀態樸散為五(一分為五),這五種分散的德效能量又有兩種稱謂。

進入物相之前,就被稱為五德——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

進入物相之後,五德分別物化為五氣能量,而具有木、火、金、水、土的屬性,這五種屬性就稱為五行。】

原文:

德篇

第十二章 德善

聖人恆無心,

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

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

翕翕焉,

為天下渾心。

百姓皆屬其耳目焉,

聖人皆孩之。

校注:

第十二章 德善

聖: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既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是通達事理。引申為無所不通。

善:美好。吉言為善。

善之:好好相待。

德善也:有德是善。

所以,“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的句

義:

聖人居道“無”而用德“一”,無私無慾,唯德是從,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復明為己任。

雖然百姓因為離道失德而對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現各不相同,但是聖人一視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

這是因為德是上善的,沒有分別性,不受陰陽“二”的制約。

信: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為真心誠意。引申為相信、信任、真實等義。

所以,“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的句義:

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為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翕:閉合、收攏、聚集、合順。

翕翕焉:為了和諧而辛勤聚攏的樣子。

渾:根據近聲同源,與魂通假為用。為天下靈魂和核心之意。

所以,“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的句義:

聖人為了天下的和諧合順,遵循自然規律,為百姓復歸德道而默默無為地、無私無慾地奉獻,成為民族的靈魂。

屬:連帶、附屬、歸屬。

孩:通假咳,小兒笑曰咳。

所以,“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的句義:

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引領百姓復歸德和道為大任,將天下百姓視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樣地愛護和關心。

不論百姓能否理解和實踐德與道,他都一視同仁地關心愛護,對於百姓的各種認識,只報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

既不因百姓的難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無知而鄙視。

(編輯/一 元)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誰能揭開道德經的秘密(14):以身為國,尊道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