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最近,縣博物館調查石窟寺,在陽川鎮張家大灣村後發現了喇嘛塔。館長張建軍喜不自勝,有《詠陽川》詩曰:“莊浪江南數陽川,地靈人傑有藏傳。宋元興盛尋佐證,葫蘆河畔喇嘛塔。”筆者讀之,會心一笑:提起這個陽川來,還真有不少話想說。

陽川,是一個富含哲理的地名。從自然環境來說,高山為陽,河水為陰。從地理方位來說,山南為陽,水北為陰。從字面涵義來說,陽者光明之謂也,川者或為河流或為平地。而陽川之名,則集中表達瞭如此意蘊。

陽川之陽,既美且妙

陽是個會意字,篆書中由“阜”與“易”兩字構成,意為太陽放著光芒,照射在山巒之上。以陽字作為地名,遠可追溯到西魏如安陽郡、安陽縣便是,中可追溯到明代如陽三川便是,近可追溯到民國如寧陽鄉便是。

陽川是個小盆地,有群山環抱,一水中流,呈南北走向,形似一片柳葉。下峽口海拔2412米,是陽川的最低處,也是莊浪的最低處。農作物為兩年3熟,如小麥收割要比鄭河早40天之久。

這裡背山面水,避風向陽,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曹家塬、臺家嘴和古洞門文化遺址,為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距今6100——6700年。如李家灣古洞門遺址,曾挖掘出勾葉圓點紋彩陶罐,夾砂乳釘紋斝,泥質紅陶敞口盆,實足碗,尖底瓶,平口沿火種罐等陶器,還有一碳化穀子窯,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國時,這裡屬魏國。《三國演義》有夏侯淵大戰長離川的一幕。其長離川就是現在的陽川,這裡為羌族的聚居區,夏侯淵所戰之人即為羌族首領韓遂。

東晉十六國時,這裡先後屬前秦、後秦和西秦管轄。前秦時,這裡出過一個奇人,他的名字叫王嘉。其人博學多識,所作《拾遺記》,從上古一直說到西晉,本為中國通史,只因其內容玄乎,到現在人們還當小說看待。其人料事如神,符堅欲伐東晉,派人詢問吉凶,王嘉沉默不語,只是騎上使者之馬,向東南走了百餘步,然後脫掉帽子、鞋子和衣服,邊甩邊返回。使者報告符堅後不解其意,而當其率領80萬大軍在肥水被謝玄以5萬之軍擊跨後,才有所誤。這與前秦著名宰相王孟臨終遺言“晉不可伐”,不謀而合。王嘉,乃“山中宰相”也!

西秦時,這裡還有一個大兜國。《晉書·乞伏乾歸載記》說: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苻登將沒奕於遣使結好……請討鮮卑大兜國,乾歸乃與沒奕於攻大兜於安陽城,大兜退固鳴蟬堡,乾歸攻陷之。”——安陽城在曹家塬,鳴蟬堡當為塬前殘留之堡。

宇文泰為西魏的主宰者、北周的建立者。其人似乎與莊浪有著不解之緣。他一到莊浪,圍攻水洛城,進而擒獲侯莫陳悅,掌控北魏勁旅。二到莊浪,率領大隊人馬狩獵,從長安沿回中道過安化峽(即通化鎮與涇源接壤的凉殿峽),到交州(治今陽川曹家塬),風光無限。

北魏的北秦州、交州,西魏的安陽郡、安陽縣,與隋代的長川縣為同一治地。如長川縣之名,本因長離川而得,長川本為長離川之簡稱。只因不知長離川所在地,當今史學界只是以“秦安縣北”一筆帶過。

其實,長離川並不難確定。《水經注》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一部地理名著,北魏酈道元為之作注,後來原文與註釋融為一體,故稱水經注。《水經注·渭水篇》說:“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瓦亭水”古稱隴水、苦水、長川水,今稱葫蘆河,發源於寧夏西吉月亮山,流經甘肅靜寧納成紀水後入陽川;“成紀”為秦肇縣,治地在靜寧李店鎮劉河村。這一記載非常明確,長離水只指葫蘆河流經長離川(今陽川)的一段河流,而一旦流過陽川下峽——高家峽後,到了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稱謂了。所以長川縣及北秦州、交州、安陽郡、安陽縣治地在陽川是可以肯定的。

行文至此,順便提一下仙人峽。仙人者,仙逝之人也。如當今老人去世後靈棺前所豎“駕鶴仙去”的靈幛,便有此意。《水經注·渭水篇》說:“瓦亭水又西南流,歷僵人峽,路側巖上有人殭屍巒穴,故岫壑取名焉。”這個僵人峽就是仙人峽,它便是當今陽川葫蘆河的上峽。清人楊守敬為之作注說:“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劣通單步,殭屍倚窟,枯骨尚全,惟無膚髮而已,訪其川居士,雲其鄉中父老作童兒時,已聞其長舊傳此,當是數百年骸矣。”這兩段記載,本來把仙人峽的地形地貌和所處環境說得很清楚,而有人卻偏偏要把這個仙人峽移到別的地方去,所以不得不說。

還是言歸正傳吧。長川縣及上述州、郡、縣治地在曹家塬。這裡在59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1958年這裡曾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文化遺址,出土變體魚紋彩陶盆,網紋罐,細泥紅陶斂口乳釘紋罐,斂口缽,白彩山字紋平口尖底瓶,夾砂紅陶斂口罐,火種罐等陶器。又有漢代墓葬暴露。考古人員說,這裡的文化層厚達2米。其實,厚達9米也不為過。小時候,筆者時常在葫蘆河裡戲水,在河水切割的懸崖上露出的紅陶罐屢有發現。

而最直接的物證是隋代的銅虎符。虎符者,兵符也。唐有魚符,宋有豹符,明有金牌,而隋則有虎符。1974年紅旗大隊在曹家塬改土時,挖出一大批(約30枚)銅虎符,被民眾一搶而光。後經公社幹部上門動員,共收繳14枚,皆為右符。右為貴,此乃朝廷所執之符。隋朝實行府兵制,共有12衛16府,而所見虎符竟有8衛14府之多。試問,這些虎符為什麼會流落到這裡呢?那是朝廷派人到長川縣搬兵,因來不及調動而隋朝覆滅,所以遺留在此。

隋虎符十分珍貴。中國軍事博物館借走了兩枚,說是展出,後又變成了收藏。省博曾借展日本,也是隻借不還。縣博當今僅存4枚。

陽川之川,既久且神

葫蘆河,從上峽到下峽,彎轉如葫蘆,共有9道之彎。據《水經注》記載,其河原叫隴水、苦水、瓦亭水、長川水,因紀念伏羲而更名。聞一多《伏羲考》說:“葫蘆即伏羲。”伏羲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與女媧為兄妹,也是夫妻。她們的母親叫華胥——是個部落之名,也是其部落首領之名。華胥部落,起初在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居住,後來隨著部落人口的逐漸增多,便遷徙到葫蘆河一帶居住。

據民國蠟印《甘肅通志·民族誌》記載,羌族為伏羲部落的後裔,氐族為女媧部落的後裔。羌氐民族進入中原者,到夏代演變為華夏民族,到漢代演變為漢族。而進入西北西南者,如當今的藏、彝、蒙等民族,皆為羌氐民族的後裔。如羌族至今仍存,而氐族則在歷代民族大融合中消失。兩漢、三國時代,莊浪境內皆為羌民居住。兩晉、南北朝到唐宋,莊浪境內有大批的氐民居住。如當今白堡仇家梁之仇姓、水洛城之強姓,即為羌族後裔。

有戲文說:“周赧王坐慶陽龍脈斬斷,後閃上十七國爭座江山。”歷史上有兩個周赧(懶)王。一個是周人之祖周懶王,此人之懶,是為了休養生息,不折騰老百姓,他給廣大民眾帶來了福音。一個是東周末年的周赧王(前314——前255年),此人之赧,是貪婪,是為了把全國各地的龍脈全部斬斷,叫周家江山萬代相傳。也就是這個貪婪的周赧王,親自坐鎮慶陽到處派人斬龍脈。他看到葫蘆河水有9道之彎,葫蘆河後峽有二龍戲珠,便認為這裡也會出帝王的,於是派人挖斷了二珠,至今還能看到所挖痕跡。——據筆者查證,此說與史冊所載有悖,只能當作民間傳說而已。

明代,這裡稱陽三川。《平涼府志》說:“山陽有三川匯合,故稱陽三川。”從現在來看,這裡只有葫蘆河一條河流。但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以前,其河西部歸莊浪管轄,包括靜寧治平、秦安蓮花一帶,故有治平河、清水河在其境內先後與葫蘆河相匯;其河東部歸靜寧管轄,為寧陽鄉,治所在岳家坪。

縣博物館在張家大灣發現喇嘛塔後,張建軍給我發來圖片。我的回覆是:“為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找到了佐證。”而事實是,從初唐起,隴右皆為國家牧馬之地,擁有戰馬70多萬匹,陽川為南使18監之一。安史之亂時,因隴上駐軍內調平叛,於廣德元年(763年)隴右陷入吐蕃,一直到北宋中期才光復。吐蕃原稱吐谷渾,今稱藏族,老百姓叫番子家人。因北宋時改土歸流,吐蕃民族便在這裡定居下來,久而久之,便與漢族融為一體了。陽川張家大灣發現的喇嘛塔,當為元代的建築物。元初在南湖鎮置莊浪路,它是最高地方行政建制,起初歸甘肅行省(國家派出機構)管轄,後來歸安西行省管轄。安西行省有兩個機構,一在京兆(今陝西西安),一在安西(今寧夏海原),這實際上是安西王闊端的封地。因闊端信奉喇嘛教,進而使之演變為國教。元代設定宣撫司,專管民族和宗教,直屬中央,不歸地方管轄。如明代初建時,莊浪州宣差老關督堅就到平涼投誠。而陽川喇嘛塔的發現,為這一史料提供了佐證。

當今的莊浪,除南湖、趙墩兩鎮和陽川、臥龍、嶽堡的部分地方外,皆為靜寧地盤。如明清《莊浪縣誌》都說得是靜寧之事。近幾十年來,雖有常設機構縣誌辦,也有新編《莊浪縣誌》,但筆者至今還沒有看到與莊浪歷史有關的記載,僅看到了一半頁沿革之類的記載。可以說,當今莊浪歷史是一篇空白。如陽川人究竟是原有土著居民,還是外來人,無法說清。如張家大灣張姓之人,那是明初從山西中部遷徙而來的,起初在楊河張家大莊居住,因分戶才到陽川的。張姓為中國第一大姓,始祖為張揮,為黃帝后裔。“天下張姓出清河”,其祖居地在今河北清河縣。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我大弟史洪良的毛體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