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國家西漢。西漢和東漢好不容易安穩了數百年,但歷史發展的規律沒有人能避免,東漢末年再次陷入混戰之中,這一次是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時期。這段無數國家競起紛爭的年代,湧現出了大批的人物,也創造了很多經典的故事,為文學作品提供了優良的素材,並最終在羅貫中手中成型為《三國演義》。
同《三國演義》一樣,故事背景誕生於朝代更替的,還有《水滸傳》。當時是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繼位,原本就出現衰象因而經濟緊迫的王朝,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救,反而當權者直接簡單粗暴地向農民增加賦稅,宋江就此於1119年在梁山泊起義。施耐庵根據這一段史實,將108個好漢,以文學形式的作品呈現出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匪氣與義氣的故事。
這兩本書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並且時常被拿來作為比較,並最終衍生出一句俗語,也就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一句話將《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區別道了出來——《水滸傳》中多江湖匪氣,不利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而《三國演義》多陰謀詭計,老人本就深諳世故,讀了後更是陰沉多思,又想起當初壯志,不免垂淚,不利於長壽之道。
不過事實上,充滿匪氣與義氣的《水滸傳》,其中心機謀略也不比《三國演義》少上多少,只是《三國演義》是戰場,多見刀棒槍劍,而《水滸傳》更重攻心,所以多寫言行相處,所以有些東西細究,就會發現其實宋江也是心細如髮,謀略過人,只不過多以義氣遮掩。然而這種遮掩,卻沒有逃過一個人的眼睛。
也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李俊,綽號混江龍,他和其他義士不一樣,並不是宋江千方百計“騙”上山的,也不是靠什麼裙帶關係上的山,而是因為救了宋江從善如流上了山的。武功卓絕膽色過人的李俊後來又多次救下了宋江,可以說宋江在他這裡,才是真正欠下了不少債的,面對他的時候,也不能像和其他兄弟相處。最終李俊成為了這裡的一名首領。
所以李俊對於宋江沒有太多的崇拜,也不算忠誠,因為他根本沒有經過“攻心”這麼一招,後來也沒有被花心思攻略,也就不存在對於宋江的“粉絲濾鏡”。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他能感覺到宋江面目下的一些不妥,這種不妥在他上山之後,雖然武力值很高,但是卻不喜歡出風頭中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真正讓他下定決心要走的,應該是他對招安政策的不滿。梁山義士們落草為寇,是出於生存的無奈,對官府的痛恨,對朝廷的不齒,原本隊伍擴大,即便沒有機會攻入京城,但至少能夠存活於世,但是因為宋江對於官府存在幻想,而且並不想一輩子被人當作匪徒,他竟然選擇了主動招安。
對於招安不滿的人不只有李俊,武松魯智深都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願,但是最後卻沒有幾個人能逃脫招安的命運。反而是對宋江沒有太多感情的李俊,暗地裡不止做了很多阻止招安的事情,還非常機靈地在戰爭中宋江無暇他顧時,撒謊說自己得了病,然後逃得一乾二淨,簡直是一去不回。
隨後梁山好漢們的結局們大家都知道了,不僅宋江本人被毒死,其他人基本上也是被剿了個乾淨,反而早早發現宋江對朝廷存在嚮往的李俊逃去了泰國,不僅做了皇帝,自己帶的兩個手下也封了大臣,竟成為了《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