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其實是發在知識星球裡的付費內容。
我是小墨,今天繼續為大家領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其中一部分內容講的是閱讀不同書籍的辦法。
說起來挺慚愧的,我讀了很多年書,我在用不同的方法讀不同的書,但是這些只是出於模糊的本能,我竟然沒有好好地總結過,不同的書應該如何讀。
這次剛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好好總結一下,太棒了。
今天我們講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籍。這其實是現在大家讀得最多的類別,值得好好研究。
這一章的內容概括起來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讀實用類書籍,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行動。
01
實際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再厲害的實用類書籍,充其量也只是給你提供助力,實際的問題只能靠你自己的行動來解決。它可以給你很多很棒的建議,但是它無法替你解決問題。
我有時候非常驚訝,這樣一個簡單又樸素的道理,很多人竟然沒有意識到。他們以為讀一本書,改變就會自動發生,不會,你不去改變自己目前的做法,還是沿襲舊的辦法,那你就只能得到老結果。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起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如果你讀完只是:“嗯嗯,有道理”,卻沒有吸收裡面的精華,來最佳化自己的讀書流程,還是按老路子讀書,那這本書你就白讀了。
作者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行動只能在現實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我還想補充一句,“行動只能你自己開始,沒有人能替你開始”。
方法本身也是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但是就像老話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學習方法是在磨斧子,磨斧子也要花力氣,但是磨好了斧子,我們可以更快更好地砍柴。另外,你如果磨斧子不去砍柴,那你磨了也沒有意義,你磨好了斧子放在那裡,它很快就會生鏽。
02
實用類書籍的內容構成
實用類書籍,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背後的原理,一個是具體的規則,規則是以原理為基礎的。
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只說規則的,比如烹飪指南,比如我們讀的這本書,這類書很難出偉大的作品。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這個細分領域的經典書籍,但是還沒辦法寫入人類歷史。
第二種,只說原理的,很多偉大的經濟、政治和道德著作都是這種型別。
談實用原理的書,乍看很像理論書,但它談的無非就是在某個人類行為領域中,怎麼才能做得更好或更糟。
比如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他在這本書裡提出來著名的“三權分立”,美國的聯邦黨人就是在這個實用原理的指導下,建立了三權分立的美國政府。
所以它是一本實用書籍。只不過他回答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政府這種宏觀問題。
只有原理,比如講心理學原理的書,比如《社會心理學》、《心理學原理》這樣的書,是原理書,但是聰明的讀者可以自己衍生出行動的規則,以及想出這些規則如何實際應用。
我們談實用性書籍的時候,是相對理論性書籍來說的,我們再來區分一次哈,理論書籍是回答“是什麼樣”這個問題的,實用書籍是回答“怎麼做更好”這個問題的。
比如咱們讀書圈書友飛飛讀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就是理論性書籍,他研究的是鄉土社會的構成特點。(ps:費孝通是我最喜歡的社會學家)
第三種,既有原理又有具體規則的。
舉一本書作為例子。
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他總結出影響的六大原理:
1、互惠:人們感到有義務償還別人給予的優惠。
2、權威:人們希望專家指點迷津。
3、稀缺:某樣東西越稀少,人們就越想要。
4、喜好:人們越喜歡某個人,就越容易答應它的請求。
5、承諾一致:人們希望做出跟自己的承諾和價值觀相符的行為,並始終如一。
6、社會認同:人們會參照其他人的做法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然後在這些原理的指導下,推出更有效的影響他人的做法。
書裡有一句話可以幫我們分辨好書:“理論性的原則會歸納出出色的行事規則”,如果有人告訴你怎麼做最好,卻沒有原理在背後支撐,他的建議可能就不怎麼可靠。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實用類書籍的內容構成:
首先,他回答的問題一定是:“在某個人類的行為領域中,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這個行為領域,可以上到治理國家和建立政府,下到怎麼帶孩子,怎麼戒菸,但是它想回答的和解決的問題都是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問題。
其次,他有具體的行為規則。
也就是具體的行為指導,到底要怎麼做。
第三,回答怎麼做還不夠,你要說清楚原理,為什麼要這麼做。
所以你拿到一本實用類的書籍,管它講什麼的,你只要用這個框架去讀,就會非常清晰。
第一,界定問題,他到底想解決哪個行為領域的問題?這是“是什麼”的問題。
第二,找出行動規則,這是“怎麼做”的問題。
第三,找出原理,這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問題。為什麼要講原理呢,因為一本實用性的書籍,作者會出盡百寶地說服你聽他的建議,原理可以說服我們採取行動。
拿《單核工作法》舉個例子哈。
界定問題:如何戰勝拖延,提高個人效率?
找出行動規則:其中一條行動規則是,前一天先開始做一點點,第二天就會非常想繼續往下做。
原理:“服務生效應”,服務生對於沒有結賬的賬單記得非常清楚,但是一結賬,他就想不起來了。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忍受不了,一件事開始了不做完,開始了沒做完的事會被大腦鎖定。
03
如何運用前面學的閱讀規則
來讀實用類書籍?
《如何閱讀一本書》裡,給了我們哪些閱讀規則呢?
首先,是四大基本問題。
其次,是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一共15條規則。
我們不需要重新學習這些規則,但是不同的書,會有一些針對性的調整。
先來說四大基本問題:
第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對於實用類書籍,就是要回答,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對於實用類書籍,就是回答找出行動建議和背後的原理,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是在評價一本書,評價一本實用性的書籍,非常簡單,就是圍繞結果和目的來的。
一本好的實用書籍,它給的方法應該是有效的,可以幫助你得到期望的結果。如果無法幫你達到期望的結果,要麼你沒用對 ,要麼這本書不行。
比如你讀《如何戒掉壞習慣》,這樣的書好不好,就看你照它的方法做,有沒有戒掉壞習慣。
你有一個目的,比如戒掉壞習慣。
你找到匹配這個目的的讀書,比如《如何戒掉壞習慣》。
然後你找到作者的建議,看看他建議用什麼方法達成這個目的。
讀完你覺得有道理,就照著做。
這就是讀實用類書籍的過程。
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裡啦,總結一下:
第一,實用類書籍的唯一正確的讀法是行動;
第二,所有實用類書籍都是按照問題、行動指南、背後原理組織起來的,萬變不離其宗,可以用這個思路去消化內容。
第三,評價一本實用性書籍,就看它給你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是否能幫你實現目標和達成期望的結果。
拿一本書實用類書籍試一下吧。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