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熱鬧的街道,樹木的葉子再也不會隨風飄散,內心的孤獨在這寒冷的季節,顯得格外明朗,城市的繁華,依舊難以裹住寂寞的心,我在尋找,尋找一處清淨之地。
記得小時候,老家附近要建設寺廟,我們有了人生第一次對寺廟的貢獻,用幼小的雙手,虔誠的摔打著膠泥,當時不知道這樣的意義是何,只有童年的樂趣和純潔的心靈,後來才知道那是為佛像塑膠金身用的,原來在古文化的傳承上,一直做著自己的貢獻。
清涼寺村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該寺亦名清龍寺,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建立,曾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清嘉慶八年(1803年)重修,清未遭兵燹。現存正殿三間(坐北朝南),東配殿一間,新建東西偏殿各一間。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小灰瓦蓋頂。房頂脊獸不存,正脊和垂脊有葵花雕刻,門上嵌一匾,上寫“清涼寺御書”字樣。寺內有嘉慶八年補修佛殿碑記碑一通。
正殿前方右側有配樓一座,三間二層,通面闊10米,通進深5.5米,建築面積110平方米。牆體為青磚壘砌,墀頭為磚雕花卉圖案,青石牆基,木樓板,硬山灰瓦頂。
該寺對研究古代寺廟建築風格和當時制瓷業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白石坡清廣寺
白石坡清廣寺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白石坡村。該寺總面積約為680平方米。原有老君廟,後被毀。據現存碑刻記載,該寺於清咸豐(1858年)、清同治(1868年)年間重修。現存大雄寶殿、阿彌陀佛殿、文殊菩薩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地藏王殿、觀音菩薩殿各一座。
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面闊4.7米,進深5.6米,門上方有一匾,寫有“大雄寶殿”四字。
大門兩旁各有一石質雕刻窗戶。大雄寶殿西側為阿彌陀佛殿,面闊8.2米,進深5.6米。東側為文珠菩薩殿,面闊6.6米,進深5.6米。再東側為太上老君殿,面闊3.6米,進深5.6米。東配殿面闊16.2米,進深5.4米,前牆鑲嵌大清同治(1868年)重修老君廟碑記一通。西配殿面闊16.2米,進深5.4米,兩窗下各有石碑一通。
該寺對研究古建築藝術和社會民俗具有一定的價值。
古垛中嶽廟
古垛中嶽廟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古垛村。中嶽廟始建於明代,後因歷史原因被毀,現僅存三間清代建築和碑刻一通,坐北朝南。現在原址上重建有大殿、偏殿、門樓等。附屬碑刻被鑲在大殿北側牆內,只露一面,高約1.5米,厚不詳,上刻“重修中嶽宮金妝神像記碑”“嘉慶十一年立”,上有人名佈施多少錢的記載。該廟對研究清代寺廟建築風格提供了實物資料。
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真是難啊,那曾經輝煌的古遺蹟,彷彿吸引不了現代的人心,那歷史的文物,真害怕,消失的連個影子都不剩,但願時光慢點,讓我們的古遺蹟消失的慢點。
關注河南古文化,編寫整理河南各市、縣、村古文化歷史,為中原文明的延續,奮鬥一生。一個平凡的人,做一件不平凡的事,志向已立,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