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氣機的 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迴旋之道也

水谷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谷。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陽蒸動,水谷精華,化為霧氣,遊溢而上,歸於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

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後傳,是以便幹。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故胃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於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所以脾胃為升降之中樞。

心為君主,生命的主宰,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心不能受邪,受邪則危,腎不能受伐,受伐則殆。五行中心屬火,腎屬水,水火是陰陽的徵兆,升降為陰陽運動的反映,所以升降運動以心腎為其根本。心與腎相交,為水火相濟之象,腎中真氣上升,心火不致於上炎.而心火下降,以溫腎中真水。一升一降,一陰一陽也。

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

焦氣化為氣的生化之源:上焦氣化化生宗氣,與肺關係密切;中焦氣化化生營衛之氣,與脾胃關係密切;下焦氣化化生元氣,與腎的關係密切。三焦氣化主司諸氣化生,關乎腦髓與腦神;五臟通過三焦氣化形成緊密聯絡;元氣、營衛之氣及宗氣依賴三焦氣化相互化生;上、中、下焦氣化相濟是諸氣化生的關鍵。

脾胃病總以調節升降為大法,仲景創多個瀉心湯治痞證,尤其是半夏瀉心湯為辛開苦降法之代表方劑,臨床用其調治各種脾胃病,收效甚佳。仲景葛根芩連湯主治陽明熱利,君葛根升浮以散火鬱,合芩連苦寒以堅陰止利,可謂升降並用之祖方。

補中益氣用升柴大昇陽氣,若陰火上衝較重,東垣主張加黃柏、知母苦寒瀉火,亦升降並用。治療大便不通的通幽湯、濟川煎,於通降群藥中配入一味升麻,是以升助降,古人組方之妙如此。要之,病在下應知當升,病在上須曉宜降,欲降之必先升之,欲使升之必先降之,非純升純降之用,當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並用以復臟腑之常。此乃升降反佐之法。升降反佐法指在作用為升提的方劑中反佐降下藥或在作用為降下的方劑中反佐升提藥,升降相因,以促進方劑的治療作用。

“反佐”一詞源自《內經·至真要大論》:“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張仲景將反佐運用於臨床,創制了許多經典方劑。歷代醫家對反佐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張景嶽認為反佐是一種變通治法,明確提出反佐是一種順從病性以防止寒熱格拒的配伍及用藥方法,目的在於因勢利導。清代醫家石壽棠將反佐推廣到升降、開合領域,其在《醫源》中雲:“用藥治療,開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嚮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可見升降反佐法是臨床常用的變通治法。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最新評論
  • 1 #

    你確實把病理搞懂了

  • 2 #

    運用之道在乎於心!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真實存在的《紅樓夢》大觀園,花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