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獲得了當年的諾獎,這本是令國人增強信心的一件事,但隨著莫言的獲獎,這件事變得越來越有爭議。
許多人對於莫言作品的爭議上升的莫言這個人,針對這些情況,莫言也總是默默無聞,不作出任何迴應,其實有時候沉默便是最好的反擊,說的越多,便會越讓人沉浸在猜測和爭議之中。除了陳丹青先生說莫言的作品獲獎和作品本身的關係不大之後,在一次節目中,也有人對於莫言的作品進行了評論,說莫言獲得諾獎,這說明文學在走上坡路。
對此,馬未也直言不諱的表達了他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是好是壞?這個小故事,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馬未的觀點。
1、諾獎並不能說明什麼,也不能證明文學作品在上坡
其實他的這個觀點是很具有深意的,很顯然,他並不看好當前文學作品的發展,甚至在他這句話中有一絲諷刺的意味。
他並不看重獎項對於文學作品的重要性,而更多的是市場和大眾對於作品的喜愛程度,其實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
因此,馬未這句話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因為莫言的作品只能代表他的這一流派和他自身的創作實力,而不能代表整個文學界。
2、莫言的小說依然競爭不過流行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口味和文化越來越多樣化,而現在受年輕人喜歡的,除了一些經典作品之外,還有一些通俗化的作品,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他們也逐漸佔據了重要的文學市場。
與這些經典類的有深度的作品相比,流行通俗類的作品似乎更受到時代的歡迎,這除了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電子產品的發展。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碎片化閱讀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人們很難突出時間去閱讀一些深刻,富有哲理的書籍,而這些通俗的,令人解壓的作品就受到了歡迎。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可供人們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多,也證明我國的文化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蓬勃發展。
然而這並不代表莫言的作品沒有深度,沒有水平,他只是不符合當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如果靜下心來去讀一些經典著作,相信在其中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經典的作品是需要人們反覆去閱讀和品味的,顯然,忙碌的人群並沒有給作品這樣一個機會。
馬未對於莫言的作品進行了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莫言的小說並不吃香,其中存在的原因有很多。
3、作品的偏見
莫言來自於農村,他的一切作品都是深深地植根於現實社會,這也造成了莫言作品的名字起得通俗易懂,然而一些人眼裡,它卻是一種罪惡和醜陋的現象。
他的很多作品隨著作品的名字被誤解,除此之外,莫言獲得諾獎,更是他作品賣的不好的一個重要因素。獲得諾獎這本是一件令國人驕傲的事情,但是在一些沒有民族自信的人眼裡,他的作品就成了迎合西方口味的作品,是一種對於中國社會的醜化。其實,具有仇富心理的人在哪個年代都存在,現在隨著網路的發展,令一些無腦之人躲在網路的背後,敲擊著鍵盤,更別有用心的謾罵和侮辱。在沒有閱讀過作品的情況下就對作品進行隨意評價或者打分,試圖用其他作家的經典之作來對比莫言的作品,從而達到對他的一種批判。
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至於作品的好壞,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對於作品不應該只看到表面的一些通俗直白的語言,更多的是對於經典著作要關注它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告訴人們的道理;只有閱讀了,只有反思了,只有瞭解了這部作品,才能對它進行真正的評價,而不是透過這個人去否定他的一切或指手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