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介質的演進歷程
“一部華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包羅永珍的器物史”,當代著名文物鑑賞人楊林先生,在冬日午後的工作室裡,這樣娓娓道來。
(著名文物鑑賞人楊林先生)
的確,自從傳說倉頡造字伊始,我們的先民們就一直尋覓、探索和實踐著文字的媒介物,早期有崖刻、石刻、木刻等方式,多脫胎於繩文紀事,系比較樸素原始形式。
再後來,文字被人們刻在動物骨骸上,這一技法到商代已非常純熟,也就是舉世聞名的“甲骨文”。
隨著周代文化文明進一步繁盛,需要文字記錄的內容愈加豐富,對於文字記錄所使用介質的數量要求激增,於是智慧的先民們開始大量使用經過特殊處理過的竹簡、木簡,來刻寫文字、記錄重要事項。
儘管東漢出現了成熟的紙張製作工藝,但由於初期成本較高,所以竹木簡記事方式,差不多一直延續到兩晉才徹底終止使用。
(“契約磚”區域性)
漢代“契約磚”古人非常講求誠信,講究契約。
(“契約磚”區域性)
西漢時期的契約,主要以竹簡帛寫就,但為長期便於儲存,兩漢時期除用竹簡外,也有部分用漢磚記載契約的方式作為憑證,這類漢磚通常被稱作“契約磚”或“漢代契約磚”。
契約磚並非普通建築意義上的磚,而是為了特定的契約,在漢代由專門匠人進行專業燒製,所謂“一(契)約一磚”,因此這類磚一來存世較少,二來質地非常優良,以至於遺存2000年仍儲存完好。
到了唐宋時期,文人雅士就開始將漢磚改制成磚硯、筆舔等,進行收藏和鑑賞。
(著名書法家、古文字研究者張京生先生)
“漢磚特別是畫像磚的文字、繪畫、工藝以及高貴的出身,一直為學界、藝術界、藏界所珍視,甚至其一紙拓片都成為難求的“寶物”,是當代收藏家、鑑賞家們所青睞的重要器物”,同樣親臨現場欣賞契約磚的著名書法家、中國古文字研究者張京生先生如是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