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我國古代,對人的一生分為幾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做合適的事情。如果在不同的年齡層次,做不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事情,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規劃人生是很重要的。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裡面就大有文章,還有後半句更能詮釋把握人生階段的重要性,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俗語出自明代的一本書,叫做《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 》。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今天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例如,講親情被金錢汙染的俗語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講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講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講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等等。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透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佈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

《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的言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

又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

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增廣"就是《增廣賢文》。"幼學"則是另一本古書《幼學瓊林》。

書中更詳細的內容,請大家自己買一本詳細認真地讀幾遍,必對您的人生有益。聽,聽之禍殃結。

一、三十不發

所謂的“三十不發”,其實就是孔夫子說的“三十而立”。人生到了三十歲左右,正是建立事業的大好時期,也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是最重要的時刻。人到了三十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這個時候已經在社會上打拼了幾年,逐漸掌握了社會的規律。根據這三十年來的學識和經驗的積累,完全可以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為之奮鬥。“三十不發”的“發”通俗來解讀,就是發展、奮鬥、打拼。這個時候身強體壯,精力旺盛,非常適合積累財富,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

但是如果在三十歲這個年紀還總是吃喝玩樂,不思進取,以後就會十分的麻煩。三十歲玩樂,表面上看似乎是沒什麼壓力,還很輕鬆,但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不那麼富裕了。

二、四十不富

如果一個人錯過了三十歲左右的黃金奮鬥時期,一旦到了四十歲,就會充滿了危機感。孔子曾說“四十不惑”,但是前提是要“三十而立”。四十歲也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時期,如果在三十歲沒有發憤圖強,四十歲的時候也就不富裕,但是並不等於一生就無藥可救了。實際上四十歲雖然不富,但是也可以在拼搏一次。歷史上很多大器晚成的名人,都是很晚才有所作為的。

三、五十將來尋死路

但是如果四十歲也得過且過,那麼到了五十歲,生活窘迫之象會非常的明顯了。古人的年齡一般都比較短,到了五十歲就已經算作是晚年了。

而且人到了五十歲,小孩子已經長大,老人又逐漸變老,自己處在當間的位置,所花費的錢財是很多的,如果沒有積蓄儲備,自然要到處奔波。中國有句老話“先吃苦,後享福”,三十歲不吃苦,到了五十歲吃苦,這又是何必呢?

以上這句俗語,即便是放在當下,也是振聾發聵。

不論古今,道理都是相同的,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也是大同小異,三十歲和四十歲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尤為的關鍵,如果想要自己過上好生活,都需要在這個時期慢慢的積累和奮鬥,千萬不要提前享樂,從而透支了自己的大好光陰。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俗語,就像是我們人生的指明燈,給我們引導正確的方向,可見老祖宗的良苦用心和對我們後人的殷切期盼。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江南塞北任平生(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