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各位看官,我們上回說了百家姓的魯,今天我們來說說韋。韋姓源出有:
第一支源出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元哲包豕韋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籛鏗(彭祖)之後。
第二支源出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
第三支源出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後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
第四支源出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範傳》:“加賞彥範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
第五支源出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佈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韋的本義是背離。在甲骨文中,韋字像兩個人相背而行,也像兩隻手在搓搗一張皮革。
韋姓圖騰是指兩隻方向相反的腳圍著城郭行走,有保衛家園的意思。同時韋姓是最早擅長養豬的氏族。
”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屋韋,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子孫四散逃難,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韋賢,生性淳樸,對於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專注於讀書,因此學識非常淵博,兼通《禮》、《尚書》等經,並以教授《詩經》著名。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鄒魯大儒。
韋賢有四個兒子,長子韋方山曾為高寢令,早喪;次子韋宏官至東海太守;三子韋順留守鄒縣為父親守墳;小兒子韋玄成又以才學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丞相。因此,鄒縣有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
韋皇后,京兆府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中宗李顯第二任皇后。
相傳唐中宗韋皇后名叫韋香兒,原名叫韋蓮兒,貌不出眾,姿色平凡。
到芳齡二八,豆蔻年華時,雖也長的落落大方,小鳥依人,但是還待在閨中,無人垂青。
一日,韋蓮兒正在對鏡惆悵的時候,巧遇終南山一四海雲遊的道長,道長對韋蓮兒說:“姑娘乃大富大貴之人,大可不必為瑣事而神傷。我這裡有勝似靈丹妙藥的處方一張,你只需配齊處方上的中草藥,並按照我說的方法使用,定會達到你所想象不到的奇效。”
韋蓮兒立刻讓人去按處方尋藥,按方而制,不到半年,奇蹟出現了,韋蓮兒不僅變的面板白嫩,而且身材修長,曲線完美,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身上散發出一股淡淡的異香,在十步之外就能聞出。
時年春夏交替時節,當時的皇太子李顯到郊外狩獵歸來,騎馬從韋府的圍牆外經過,忽然一陣微風吹來,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撲面而來,同時,圍牆內傳來陣陣銀鈴般的嬉笑聲。
強烈的好奇心讓這位正當年少的皇太子駐馬不前,隨從即叩門而入,見韋蓮兒和丫鬟正在院中嬉笑打鬧。
當韋蓮兒得知眼前這位英俊瀟灑的“公子哥”就是太子李顯時,竟然緊張的雙手捂面一溜煙跑回房中,留給李顯一個靚麗的背影和風中的餘香。
後來韋香兒把那張神奇的中草藥配方,進獻給了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按方製藥,使用後,年過半百肌膚卻猶如少女,容光煥發。
韋應物,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中國唐代詩人,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韋應物的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閒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
好,各位看官,今天說了一個韋,百家姓裡排五十,欲知後事如何也,明日再說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