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詩詞自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已經發展流傳了兩千多年。而隨著詩詞的發展,各種詩詞理論也隨之出現,很多文人對於前人的詩詞作品經過系統性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點評和對於詩詞本身的觀點。而要論詩話、詞話上最為大眾所認可的作品,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無疑是其中之一。
《人間詞話》能獲得廣泛認可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國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詩詞高手,在古典詩詞已經沒落的近代,他是為數不多能夠寫出膾炙人口作品的文人。他寫給妻子的那首《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結尾兩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便是放在唐宋年間,也稱得上是名句。另一方面,學貫中西的王國維先生在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也結合了西方學術的思想,這也讓他總結的詩詞理論具有普遍的意義,觀點獨特而新穎,理論自成體系。
不過詩詞鑑賞本身就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就和文學鑑賞中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所以雖然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的理論被廣泛認可,但也不乏質疑。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便提出“詩詞有題而詩詞亡”的主張觀點,那麼這句話到底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王國維先生認為,像《詩經》、《古詩十九首》、五代和北宋的很多詩詞都沒有題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詩詞的主旨和深意沒有辦法透過題目說盡。從南宋黃升編撰的《花菴詞選》和南宋何士信編撰的《草堂詩餘》開始,他們給每一首詩詞都冠以標題,有些古人本沒有標題的作品也被他們加上標題。這就像是欣賞一幅山水畫,非要說明是哪座山哪條河,這樣顯然並不妥當。所以詩詞有題而詩詞亡,學識一般的人,很少能夠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如果只是為了擬標題而擬標題,那麼這樣的的結果就是,這一標題會限定作品中蘊含的深厚意味,將讀者侷限在標題限制的空間內。但詩詞本身紙短情長,講究的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帶有極大開放性和聯想空間。所以如果是勉強立的標題,確實會限制到作品本身。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國維先生主張的“詩詞有題而詩詞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樣的主張適合於發散性的,作品主旨難以概括的詩詞作品。就像李商隱的無題詩便是如此,它的魅力正在於主旨隱秘,具有別樣的“朦朧美”,這也讓後世之人在解讀時有各種觀點競相提出,這種詩作便不應該擬以標題。但倘若是一些主旨清晰,很容易理解的詩作,去糾結擬不擬標題就沒什麼意義了。就像駱賓王的《詠鵝》,它就是歌詠白鵝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詩作擬標題顯然是沒有問題的。
再者,詩詞本身也是有一定的門檻的,想要讓對詩詞沒那麼瞭解的人去賞析詩詞,有些時候標題也會起到引導的作用,它會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詩詞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