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大秦賦》中,西君舉天子旗號,要山東六國合縱攻打秦國;秦昭襄王命蒙驁率二十萬大軍,擊敗敵軍,子楚代替父親安國君監軍。
親莊襄王
秦軍反其道而行,沒去找五國軍隊打仗,而是直接攻打周天子地界。西君得知訊息後,立馬請求聯軍放棄攻打函谷關,回援天子,放棄攻打函谷關,可惜五國不願意為天子和秦決戰。
秦要周天子獻出九鼎,周天子無奈,只好獻出代表權利的九鼎,就這樣,八百餘年的周天下覆滅了。
周天子
一、什麼是鼎?鼎
1.按照考古學分期法,我國的夏、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器時代”,青銅器非常豐富,涵蓋禮器、兵器、生產工具、生活工具等。
2.鼎是一種有“三足兩耳”(個別有“四足兩耳”)的青銅器,用作烹煮食物,相當於今天做飯用的鍋,後來用作祭祀容器。
二、什麼是“天子駕六、九鼎八簋”?在等級森嚴的周朝,有“天子駕六、九鼎八簋”的說法。
也就是說,只有天子才配坐6個馬拉的車,才配用九個鼎和八個簋,其他人用就是僭越!
具體標準是這樣的:
1.天子的座駕規格為“天子駕六”:
天子的座駕6匹馬;諸侯的座駕5匹馬;卿的座駕4匹馬;大夫的座駕3匹馬;士的座駕2匹馬;庶人的座駕1匹馬。否則就是僭越!
天子駕六
2.只有天子才配用“九鼎八簋”: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相當於碗,也用作祭祀。“九鼎八簋”有點像九個鍋八個碗,只有天子才配用,極具奢華!
九鼎八簋
三、什麼是九鼎?九鼎
大禹曾用青銅鑄造了九個鼎,九鼎象徵九州,寓意”九州方圓”:
大禹將全國劃分為九州: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幷州。
九鼎象徵九州
大禹令九州牧(州的最高長官叫州牧)每個州都出點血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隻造型古樸、雍容雅典的鼎,然後,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奇異之物刻於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史記》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四、九鼎被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1.夏禹鑄九鼎,成了夏王朝的傳國之寶,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商湯所得。
2.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殷。
商代對錶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3.西周建立後,定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後來,周公考慮到鎬京地處西部,對東部諸侯難以控制,已經不能適應統治天下的新形勢,於是下令在洛邑建設東都。
周公將九鼎安放在成周明堂之中
東都建成後,周公命名為“成周”,寓意成就周室,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史記周本紀》載: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4.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力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 、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五、楚莊王問鼎中原是怎麼回事?楚莊王問鼎
春秋末期,西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各諸侯王之間爭霸不斷。
楚莊王覺得覺得楚國實力雄厚,屈身於徒有其表的周王室腋下心有不甘,就屯兵於周的邊疆,揚言要和周分治天下。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周朝國都)的郊外舉行一次演習。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周定王嚇壞了,他派一個叫王孫滿的大夫到郊外去“慰問”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時,春風得意地說:“我聽說早年大禹鑄了九個鼎,已經傳了三代,我這次來主要是看看鼎長什麼樣,有多重!”
王孫滿回答說:“統治天下在於道德,不在於鼎。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今天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了,可天命還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能問的。”
楚莊王幡然醒悟,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但是,楚國北上爭霸的行為並未終止。
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從此以後,人們就用“問鼎中原”來比喻人有篡權謀逆的野心。
六、鼎的用法面面觀1.對峙的意思:
由於鼎一般有三條腿,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 ,常用作“三足鼎立”“鼎足之勢”。
2.“大”的意思:
如“鼎力支援”;再如《史記》中,秦武王曾經前往周王室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舉鼎。面對一尊代表雍州的龍文赤鼎,難以按耐激動地心情。秦武王決定要攜此鼎歸秦,可是在舉鼎之時,力不能支,血崩而死。
《史記.趙世家》記載:“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3.立國重器:
古代鼎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 ,如皇帝被稱為“九鼎之尊”;爭取政權叫“定鼎”;圖謀政權叫“問鼎”。
4.扛鼎之作:
扛鼎之作是指作者所有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寫作水平和寫作風格的、最有分量的、最受廣大讀者推崇的、影響力最大的作品,比喻作品(多指文學作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廣大,意義深遠。
結語好了,關於鼎就先聊到這裡吧,失蹤兩千多年的九鼎寶器究竟去了哪?不得而知,讓我們共同期待考古新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