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曾閱讀過一本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書籍-《文化苦旅》。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家餘秋雨。
客觀地講,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如果認為這樣說誇大其詞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種散文文體,使他在當時中國文壇上獨佔鰲頭。
這樣一位傑出的作家本應受到敬重與愛戴,為何如今提到餘秋雨,說法更多的是其“飽受爭議”以及墜下“神壇”?
《文化苦旅》橫空出世,登上文學之巔在《文化苦旅》出版之前,餘秋雨在學術上已經有了相當的成就,1985年,餘秋雨被學術界前輩王元化、蔣孔陽等教授推薦,在未擔任副教授的情況下,直接晉升為教授。
他是全國最年輕的正教授。這種情況在當時也是從未發生過的。隨後據民意調查又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的副院長、院長。
![](http://timg.juduo.cc/2020/12/1bf2a5ae24fa4375b39782915de170d4.jpg)
在他社會地位和名氣都高漲的同時,他並沒有就此停下文化的輸出。在擔任院長期間,先後出版了《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三部著作。這幾部作品對中國戲劇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但隨後餘秋雨請辭院長的職位,獨自一人從西北高原起,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和路兩者關係到底是如何?餘秋雨所說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沒有兩者,路,便是書。”
餘秋雨以他自己腳步的力量,以說書人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文化的根脈,他用他的雙腳,走過了能敘寫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程序的眾多遺址。
千步萬步匯成了一個一個飽滿的故事,他每一個故事,聯起了中華文明的起承轉合。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所經之處不僅留下了他的足跡,也留下了他的思考,對於歷史的思考以及對於人性的思考。
所有的真情實感匯聚成一部《文化苦旅》,使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滄桑,人性的真諦以及文化的靈魂。
正是這本《文化苦旅》的橫空出世,奠定了餘秋雨當時在文壇上的地位,可以說這部作品徹底成就了他,從那時起,餘秋雨便成為了在文壇上深具影響力的巨匠。
即使是這一部轟動全國的鉅作,也不是隻收到了一邊倒的讚美。很多人說,在餘秋雨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歷史的漩渦中,向現實社會發出諂媚的微笑。
這種微笑,很容易被一般讀者解讀為文化本身的光芒,很多人甚至就是偏愛餘秋雨這種用虛偽的光芒來照亮自己矇昧雙眼的方式。在這種曖昧的狀態下,餘秋雨毫無疑問的贏得了市場。
文學界“泰斗”遭受國內外質疑那麼有當時文學界泰山北斗之稱的餘秋雨,為何在如今看來飽受爭議,不乏有許多抨擊的聲音?
可以說,大多數人對於他的批評,並非是針對他的學識以及影響力,主要是對其人品產生了質疑,令他飽受爭議的事件並不少。
從收受深圳別墅事件、“首富”事件、青歌賽事件、“大師”事件、“含淚”事件、“私通”事件到“詐捐門”事件。種種所謂的“醜聞”都彷彿可以使他身敗名裂。
而從維度上來講,在文學作品上,餘秋雨炒濫調、文章跟不上時代潮流、刻意誇大人物形象。從為人處世上,餘秋雨體現出對於政界的阿諛奉承。
從私生活上,離婚再娶,“老夫少妻”。如此多的“事實”擺在這裡,那麼餘秋雨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似乎也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些名人名言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謙虛的傳統美德。
而餘秋雨現在的處境,絕大部分原因源於他太過自傲。對於他自己而言,他總是不經意地“炫耀”。
這種炫耀難免會使注重謙卑的中國人產生不適。而在書中,他也常常表達對於自己的認可。即使地位再高,名聲再大,多麼偉大的文學家、作家,國人也無法接納如此“自大”之人。
所以餘秋雨如此桀驁不馴、不知收斂的態度難免會引來爭議。
不只是在文學作品上,進入電視傳媒後,餘秋雨總會不自覺地扮演“文化導師”的角色。
![](http://timg.juduo.cc/2020/12/69798f045982447b8ef50febb5498e31.jpg)
不知是不是因為曾經深刻研究戲劇學,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總會輸出一些戲劇性的橋段,將自己襯托成不可一世的大人物。
其實,一個文人有了受人關注的作品,從而有些自我膨脹是正常的。但是餘秋雨的自我膨脹已經到了讓人不自在的程度。
在很多對他的訪談中,餘秋雨總是站在制高點的角度來評價現在的中國文化,在訪談中也毫不避諱的表達他認為中國文化中的詬病。
一篇“含淚勸告情願災民”發表,落得“餘含淚”稱呼。想必很多人對餘秋雨產生質疑的開始便是2008年他就汶川地震發表的文章—“含淚勸告情願災民”,文章中寫道“你們所遭遇的喪子之痛,全國人民都感同身受。”
以及“你們要做的事以主任的身份使這種動人的氣氛保持下去,避免節外生枝。”字裡行間透露出他想要表達所謂的情懷至上,以及能看到他想要伸向政界的雙手。
這些話不僅遭到了很多網友的抨擊,也遭到了文壇的恥笑。
後來餘秋雨透過媒體號稱自己為汶川地震捐了百萬,後經查實,他所答應的款項卻並未被收到。餘秋雨此次的“詐捐門”使其名望跌落更謂雪上加霜。
與他站在對立面的另一位業界德高望重的領軍人物易中天評價他:“我對餘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為然。
”此次“詐捐門”後,易中天發表《餘秋雨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一文,文中毫不避諱的表達了對於餘秋雨的不滿。
在易中天看來,做文學的人應該是擁有凌然之風且“出淤泥而不染的”,而餘秋雨在他的書中寄情于山水之間,表達自己的大氣。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為人自大,投機取巧,不致力於研究學問,而更多的傾注於銅香墨臭。
梁宏達:“此人虛偽至極”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老梁說過一句話:“文人應不當為當權者搖旗吶喊”。這句話可以說能體現出他對於餘秋雨的不屑與鄙夷。
不光是梁宏達,韓寒說餘秋雨、陳凱歌“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是現代社會被利益薰陶的文化人,每個都是以行業精英自居而毫無個性。
其實不然,餘秋雨是自傲的。他曾經親口說自己的演講“全場掌聲雷動”。
這種自誇難免招黑。但是也不乏有他的擁護者,很多人說餘秋雨是不可一世的人才,他的作品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千年一嘆》無不體現他過人的才華。
有才華傍身,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還有很多人說,餘秋雨在書中展現的氣度和胸襟並不是虛的。
他自從站在巔峰,被“罵”了許多年,但他這些年並沒有反駁一次對於自己的謾罵與質疑,他在演講中說:“不要在乎負面的評論,那些評論,我從來都不看,我曾經有個比喻,我是一個走的很遠的人,就像一匹走一千里路的馬,這匹遠行的馬,一定不會在乎我身上有多少泥沙上來了,更不會老是找一條小河去洗自己的羽毛,如果整天在乎自己身上的灰塵,在乎自己要去洗滌的話,這一定不是一匹千里馬。”
如他所說,他不在乎負面評價,不在乎任何人對他的眼光,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氣度呢。
大時代背景下的“跟風黑”談及餘秋雨,也許有很多人知道他,但是都真正通讀過他的作品嗎,答案並不是肯定的。
![](http://timg.juduo.cc/2020/12/572160a58a64464ba08d924c40bcbd3c.jpg)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原理”。這個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以餘秋雨為例,當人們黑他時,有可能他們只是想和某些事件發起者保持共鳴,比如老梁,比如韓寒。
所以,全面的瞭解一個人後在對其做出評價,即使褒貶不一,但每個人都能獨立的思考才是社會應有的色彩。
-
1 #以前看了一本他的文化苦旅,感覺確實是初中生作文水平,屬於嬌柔做作無病呻吟之類的,跟汪曾祺無法比,文如其人
-
2 #老梁有什麼資格或才學批評餘秋雨?
-
3 #餘秋雨,文采過人,才華橫溢,不可否認他又是現代社會被利益薰陶的文化人。
-
4 #餘秋雨還是有才的,老梁只會背書
-
5 #透過其作品認知了李冰父子,認知了都江堰。其畫面感經久還新!
-
6 #老梁,頂你!因為英雄所見趨同!
-
7 #餘秋雨作品擺在那,靠嘴吃飯的人很多,靠作品吃飯的很少。餘秋雨的散文在近現代絕對一流,當然了梁宏達的嘴也一流
-
8 #看了這篇文章,又偏巧昨天聽了一段馬未都談環境影響文物價值妙論,對一般人,同一件文物,放在大博物館越看越肅然起敬並且越膜拜,而放在地攤上,越看越假越鄙夷。同理,我們看待餘秋雨,是否也被扔向餘秋雨的板磚和一堆獻給餘秋雨的讚美所影響。如果掩蓋作者名,冷不丁的把書籍放你面前閱讀,才是對餘秋雨作品最真實的評價,而不要關心那個作者名字。
-
9 #沒看過餘秋雨的書。2006年,時興部落格,本人註冊名,雲山霧海,在人民網強國部落格,看過餘秋雨幾篇部落格。他有一篇,說孔子周遊列國,是辦天下最大的大學,他狂妄的宣稱,如今這個重擔,落在了他餘某人身上。還有一篇寫泰州望海樓記,竟然讓北宋范仲淹歐陽修死後200年登建於南宋的泰州望海樓,當時本人指出這一歷史常識性的低階錯誤,他死不認錯。還有,他說文革中無書可讀,整天抱著一本《康熙詞典》啃,卻不知是《康熙字典》,有網友指出這一低階錯誤。再有,他把古文“致仕”,錯誤理解升官,柳宗元致仕,說成柳宗元升官了,把網友們逗哭笑不得。他也覺得沒趣了,宣告退出強國部落格。
-
10 #說一個廚師駕駛技術很差,罵美國總統連中文都不會,世間有無數這樣的人,以聖人標準要求別人,其實,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嚴以律己
-
11 #世人只識餘秋雨,不識他的批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