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許多遊子心中都有一個夢,夢裡常常離不開一座橋,橋上有故人的步履匆匆,有母親挑擔的蹣跚身影,有或遠或近的家鄉童謠······那一串串兒時的歡笑,那一串串魂牽夢縈的思念,蛻變成漂泊在外遊子淡淡的鄉愁。橋已經成為家鄉的縮影,成為每個遊子揮之不去的牽掛。

在我淡泊的心境裡,對橋充滿了一種尊崇、一種眷念,心事總是被一些過往的事物牽掛,不時定格在海口龍江橋上。它的古樸寧靜,深沉厚重的特質,總是牽動我的心緒,三番五次的造訪它,但每一次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這次接到《福建鄉土》福清專刊的撰稿任務,就有了舊地深度遊的念頭,思想透過古橋的前世今生,深入它的思想內部,觸控它的靈魂真諦。

龍江橋座落於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的福清市海口鎮,橫跨龍江下游兩岸,是省內目前儲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樑橋。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後邑人林遷,林霸、陳侈和僧人妙覺等繼續募緣建造。宣和六年(1124年)大橋建成,歷時11年。歷史悠遠,是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

說走就走,在我們驅車前往的路上,頗為健談的老張早已開啟話匣子。老張在海口外婆家度過了難忘童年生活,海口給他留下了滿滿的兒時回憶。老張說起龍江橋的典故,眉飛色舞、如數家珍,我們也聽得妙趣橫生。

原來龍江下游河面十分開闊,水流湍急,波濤滾滾,兩岸老百姓因交通不便,只能隔海相望,而不相往來。雖有過渡船隻,但因位於龍江入海口,風大浪急,經常出現船毀人亡的慘劇。僧人惠鄙、守恩等四處化緣籌措資金,百姓為其造福鄉梓的誠意所感動,響應者甚多,經過數年艱辛籌措建築,於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此橋。最初稱為“螺江橋”,到了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更名為“龍江橋”。

據史料記載,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初400餘年時間裡,有記錄的修葺維護工程達十餘次,差不多每二三十年就要進行一次大修,中修小修更是不計其數。每次進行大型修繕,當地鄉紳耆宿均出面樹碑立傳,表彰功德。一到橋頭村,我們就發現橋頭的入口處視線開闊了許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原來旁邊的幾家酒家都已被拆遷,周邊留出了很大的空地。橋頭的石碑也重新分列橋頭兩旁。隨著歲月的流逝,有幾塊碑石已經被海風侵蝕、風化,已經無法閱讀碑文的文字記載。仔細撫摸著這承載千年的無字豐碑,一個福清百姓不安天命、攜手征服自然的可歌可泣的縮影,穿越歷史的滄桑帷幕,在我的指尖溫潤起來。隔著時空,我分明聽到那勞動的號子韻律分明,氣壯河山,而又讓人回味無窮、熱血沸騰。

我們佇立橋頭,視線再次被眼前這座古樸、厚重的千年古橋所深深吸引。雖然古橋歷經維修、加固,橋面條石長短參差不齊,石欄新舊不一,但觸控著它歷經滄桑,日漸風化的肌理,愈顯風韻,端正古樸,透著古老的元素。同行的幾位美女同事,似乎已經忘記了經常保持的一種矜持,倚著欄杆,循著古韻,尋找著與古橋相融的氣息,想把這古老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點定格在瞬間。藍天、白雲、石板、海風、長髮、裙裾、花傘和笑聲等多種畫面強烈交集在一起,在一個容易讓人懷舊的午後,突然闖入了古橋沉澱千年的目光。這種時光交錯的畫面,引得過橋的路人紛紛圍觀。為了不影響交通通暢,我趕緊做起了臨時“交通疏導員”,成功化解了一起潛在的“聚集事件”。

微風習習,陽光正好,我們輕聲輕腳地漫步在橋面上,生怕驚擾了古橋的那一份沉穩和靜謐。海風毫無遮攔地飄逸而來,夾雜著淡淡的海鮮腥味,我們把所有的心情和塵世間的瑣事一一放空,隨波逐流,飄向遠方。讓我們驚奇不已的是,橋的整體見不到一條鋼筋、一塊水泥,這些石料就是這麼鬼斧神工般堆疊起來,讓人揣摸不透它的玄機與奧妙之處。

“導遊”老張娓娓道來,使我們對古橋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內心深處被古人的智慧和造橋技巧所深深折服。古橋全長476米,橋面寬大概有4至5米,岩石構建的橋墩高6米,共有40孔,孔徑9米至13米不等。每一個橋孔下都連線有兩頭尖如船頭形狀的石墩,估計設計者是想減輕河水對橋身的衝擊力吧。梁建築方式先是以石塊砌填基礎,然後架樑砌墩,在橋墩上鋪以6塊巨大條石為梁,每條石樑寬大約有60多釐米,厚60至90釐米不等,石樑每塊重量達15噸。聽著老張聲情並茂的講述,以及現場切身感受,我們一行人無不莫名驚詫。在當時沒有起重裝置的宋代,我們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把這些龐然大物疊放地如此穩穩當當,恰到好處?

適值海水退潮,河面的水位下降了許多,石橋墩長期沉寂海水下的橋身,不動聲息地裸露出真容。橋身上長滿了貝類,或大或小,“重巒疊嶂”,像假山、像珊瑚、像一個古老的海底村莊······最讓大家興奮不已的是,不遠處的灘塗上,一隻五大三粗的螃蟹在張牙舞爪,耀武揚威,惹得周邊的不知名的小蝦小蟹們,望風而逃。“老張,快抓住它,快——!”如妹妹好打抱不平,氣得花容失色,不斷催促老張下去抓螃蟹,滅滅這隻“巨無霸”的威風,也好好改善一下晚餐。可惜船頭尖的橋墩距離灘塗還有一丈高,老張做了幾次誇張的預備動作,終究不敢跳下去,只好作罷!

經過一番遊玩,大家也略顯疲乏,或坐或倚在橋墩上小憩。不遠處的海口古街還是那樣古樸如初,無怨無悔與古橋唇齒相依。海口也曾是戚繼光抗倭的主戰場之一,海口民城位於江邊,與海口衛城連成一體,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鎮雙城。歷經滄桑歲月,古城牆早已灰飛煙滅,目前海口民城僅存城東東江門一段,成為當年軍民浴血奮戰、齊心抗倭的歷史見證者。

時光如電,往事悠悠,海口古橋下的流水默默地流淌,似乎向世人講述當年抗倭的英雄英勇的往事。海風很應景地從曠野裡,沿著河道的走向,迎向了我們。我們依欄聽風,傾聽古老的故事,先輩英勇果毅的拼殺赫然在眼前。手捧光餅,故事在耳邊,但福清人民勇於犧牲,敢於拼搏的“福清哥”精神每天都在演繹。福清的輝煌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福清先人的努力和拼搏,他們流血流汗,付出了青春和生命,鑄造了今天福清的繁榮富裕、百業興盛。這古橋、古街在呼嘯的歷史聲中訴說著一切,也見證了一切。

微風輕撫,灘塗上堅韌不拔的紅樹林,鬱鬱蔥蔥,傲然挺立。一群水鴨,體態豐腴,步履匆匆,不斷在樹叢間來回覓食,興奮的嘎嘎聲不時從紅樹林深處傳出。水鴨光滑的羽毛,在夕陽照耀下,愈發油光靚麗,穿梭於林間,幸福地四處覓食。它們日夜與古橋相伴,與紅樹林相守,遙聽學堂裡傳來陣陣的讀書聲。真羨慕坐在學堂上的孩子們,他們不僅能盡情領略海口濃郁的鄉土民情、傲遊於“七巧三奇特”的典故里、還能舉頭便一睹海口古街、古橋的厚重和堅貞。

夕陽西下,彩霞映邊,老農踏著古橋荷鋤而歸。走到橋中間,鋤頭斜靠,放下一身的疲憊,點燃一根菸,悠然吐著菸圈,眺望著這一片遼闊的海面,心裡盤算著豐收的季節。老農掐掉煙,踏著古橋,行走在彩霞中,儼然一副鄉村農耕圖。夜幕降臨,本想一睹古橋在寧靜夜晚的風姿,遙望星星點點的燈火,聽聽橋下生生不息的流水,給心靈來一次隆重的洗禮。可惜夜催人歸,只能把遺憾留給下次,來日再揭開她夜晚神秘的面紗,目睹她的芳容。

古樸寧靜的古橋,是歲月的迴音。我們似乎從宋代的季風中穿越而來,跨越一個又一個的朝代。在每一個歷史的節點上,都做了短暫的停留。勤勞智慧的先輩們用聰明和才智築起了兩岸的天塹,有膽有識,樂善好施造福鄉鄰,向我們後輩人樹立起了一道豐碑,供後人瞻仰,傳頌不息。

作者簡介

錡煒,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清市作家協會副主席、2017年出版詩集《寧無此夏》。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年度好書你看了幾本?這10本童書進臺灣誠品、部落格來百大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