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國語》是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錄了周與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各諸侯國的歷史。

《國語》卷第五,魯語下

襄公如楚

春秋·左丘明(傳)

襄公(魯襄公,姬姓,名午,魯國第二十二任國君。)如楚,及漢(漢水),聞康王(羋(mǐ)姓,熊氏,名昭,楚國國君。)卒,欲還。叔仲昭伯(即叔仲昭子,魯國人,姬姓,諡號昭,名帶。叔仲為複姓。)曰:「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為其名與其眾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孟獻子的孫子,仲孫它(子服)的兒子。)曰:「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畏懼)勤遠而聽於楚;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吊其憂,況畏而服焉?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苟羋姓(mǐ,指楚國。)實嗣(落實繼承王位),其誰代之任喪(出席喪禮)?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二心)?求說其侮,而亟(急迫)於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政不貳,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雲待(應付)之?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且夫君子計成而後行,二三子(指國君周邊的隨從官們)計乎?有御楚之術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

反(同「返」),及方城(方城山,位於河南南陽。),聞季武子(即季孫宿。春秋時魯國正卿,姬姓,季氏,名夙(一作宿)。)襲卞(卞城,即周代魯國卞邑,今屬山東濟寧。),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即榮駕鵝,魯國大夫。)曰:「不可。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於國,而恃(依賴)諸侯,諸侯其誰暱(nì,同「暱」。親近。)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指季武子)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姬(周朝王室為姬姓。)不獲闚(kuī,同「窺」。)焉,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同姓族人)以服東夷(夏商周指黃河下游部落。秦漢後指朝鮮、日本及琉球等地的外族。),而大攘諸夏(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泛指中原地區。),將天下是王,而何德於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季武子)之事君也,不敢不悛(quān,悔改。)。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2021年:最值得實踐的三大經典思想(國學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