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導言:

老子的思路超越戰國時代其他各家。

歷經多朝,累積到現在,老子之道,仍然是普遍規律和重要的思想經典。

相當實用也完全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各種人間永珍的疑問。

究其原理,其根本在於:

可惜的是:我們當代人,快速步入網路科技時代,大家不得已都以【經濟生活】【economic life】和【個人成功】【individual success】作為人生主要目標。

凡大學所學,主要是為著【就業】【employment】而去學【專業】【specialty】。

專業之後,又誤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好像看了好多書很多問題不在話下。

未曾想,大部分人步入社會,生活、工作乃至於婚姻等等,煩惱與壓力、困頓與無奈,卻一天比一天多。

人們苦思冥想而不得解脫,卻忘記了古代東方的深度資源、以及老子等大師級國寶級人物的突出貢獻。

老子的道,開演了我們人生的另一個頻道。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

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為【客觀自然規律】【objective natural law】,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1】

《道德經》最難的十句話,裡面就有這一句。

這個句話,理解不了、自己心裡堵、過不了這一句話,大家就真的在【道】【Tao】之外。

老子原句說:

這句話,簡短,深刻,不容易理解。卻是問題的關鍵。

先要解決“芻狗”的含義。

這個詞,就是指【扎草為狗形】。

過去古代要祭祀。

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

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做柴草,一燒了事。

這個詞,雖然是名詞,其實是個句子來理解更好。

即:當作“芻狗棄之而不當回事”來理解。

【2】

我們看漢、魏、晉文獻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

《淮南子·齊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繡,纏著紅線,尸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

等到用完之後,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

許慎先生在其下注:“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

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

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

《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

《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

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

自然,用後就扔了。

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後,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

【3】

老子這句話談了祭祀物品的兩種不同待遇。

這是比喻。

人間規律,簡單無比。

但看【天地】【universe】,乾坤互動而滋生了萬物。

但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kind】,也無所謂【不仁】【unkind】。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為芻狗。”

這一句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

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我們再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include luck】,這與天地無關。

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而每個人能有這樣的寬廣之心,則是與天地齊。

小結:

對於他人的善與不善,我們沒有必要去上心,更沒有必要去根據“他人的言行”來左右自己的言行。

尤其是別人對自己不好、傷害自己的時候,那種不滿與報復心態則是極惡的開端。最終影響自己的決定和發展道路。

做好自己的本分和該做的,就好。

不被仁與不仁所操控,自己能退出那種分辨和糾結就可以去做灑脫的決定,就可以做到不拘、不懼、不怨。

另一方面,我們在學習不同系統的知識與客觀原理時,更需要擺正自己的態度和角度。

一切知識、理論、原理和規律皆【可為我們所用】【self-regardness】,但是最忌諱學了什麼就被什麼控制,使自己成為理論的奴隸,則是“芻狗”。

人是萬物與天地之間的靈物。

一切在我們的周圍,並不是我們圍繞著萬物去活。

這樣的理論和灑脫,我們才能根本解脫而駕馭萬物。

駕馭之後,即可放下,讓萬物自然歸於它們的本有,這樣才不至於毀壞規律和秩序。

1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雪落人間,聲色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