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是滿族人古老的生產活動,千百年來,滿族人分佈的黑龍江,松花江及鴨綠江和嫩江,圖們江流域的江河湖泊,為滿族漁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天然資源。在這裡盛產的魚類,有清代進貢朝廷的鰉魚,有遠近聞名的大馬哈魚,有被譽為“三花五羅”的鯿花、鰲花、哲羅、雅羅、法羅等珍貴魚種。
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滿族人識別各種魚,其名稱多達幾十餘種。如哲羅魚稱為“jelu”,鯽魚稱為“onggoxon” ;草魚稱為“fu ninaha”,狗魚稱為“geoxen” ,大馬哈魚稱為‘dafaha”,鰉魚稱為“ajin”。說明滿族人從事漁業之悠久。
滿族人從事漁業歷史悠久,甚至熟悉各種魚的習性,哲羅魚喜歡昏睡;鰉魚遇到奇形怪狀之物時,為保護其軟骨質嘴唇,用尾巴怕打怪物;鯰魚喜在河湖邊水草中靜遊。
滿族根據不同的水域和魚的不同習性,有著多種多樣的捕魚工具,滿族的捕魚工具分不少於幾十種。據其各自的功能,一些小型網具如“渾水內打柳根池細絲粘網”(ulume butara se. sirge asu), “黏網”(又稱手網,eyebuku asu), “旋網”(sargiyalakv asu)等,顯然適用於個體生產。而一些大型網具則必以多人協作為前提,如大周網(hvrhan) ,攔河網(dangdali) 即是。攔河網寬十尋(八十尺),上下三尋(二十四尺),使用時,先將綱繩系在漁船的“absa” (阿伯薩)上,然後人們沿河兩岸齊心協力曳網捕魚。網具名目繁多,規制不一,正說明滿族早期的捕魚形式是很靈活的,以適應不同季節不同自然條件下網捕不同物件的需要。
滿族人主要捕魚期為春季魚汛期,秋季魚汛期和冬季魚汛期。捕魚要敬江神和河神畢拉媽媽等諸神。
開春後冰排跑過,映山紅滿山坡,正是捕魚的春汛。此時,滿族人帶上漁具,來往於江河之上,或撒網,或飛叉,捕獲鮮魚。主要有鰉魚、鰲花魚、重唇、鯉魚等。冰排跑過後,捕到的第一批魚稱開江魚,尤為鮮美。
白露時節,是捕魚的秋汛,此時魚的主要品種有大馬哈魚、七粒浮子等。當秋季河沿冰結,流漸下行,河魚多畏避於沿岸凍冰之下時,漁者於此時“敲冰打漁” (girin efulembi),以佐日需目。以剛撈上的大馬哈魚製作的“塔爾卡(生魚)”尤為鮮美。
冬季,千里冰封。滿族此時捕魚,別有情趣。如“鑿冰叉魚”,滿族人叫“tungku tembi”,捕魚方式是:冬季在江冰上搭蓋草棚,下鑿洞窟,漁者手握魚叉坐候棚中靜待魚來;與此同時,有人在上游冰面者洞,然後將漁網探下水中往來回蕩,或用木墩、朽槁四面敲擊將魚群驅向漁者。當後者捕捉到瞬息間機會,將魚叉擲中冰洞下一閃而過的游魚時,需要有靈敏的反應與高超的技能。還有“擲石擊冰震小漁”(tangkambi), “叉魚下木亮子” (giyaban gidambi) 等等,後者,是一種古老古老的捕魚手段,也就是“檔樑子”。
紅纓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