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笑(1876——1973),著名報人,翻譯家,小說家。
1913年,梅蘭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曾到包天笑任職的時報館拜會狄平子,與包結識。同期,包氏友人楊蔭孫在上海張園結婚,梅蘭芳與王鳳卿合演《武家坡》,包,梅二人有過晤談。1916年,包天笑在主編的《小說大觀》上安排了梅蘭芳的照片。1920年為創作小說《留芳記》,包天笑前往北京收集材料,逗留兩個星期,又有數面之緣。幾個月後,包天笑辭去時報館工作,再次前往北京,頻繁出入綴玉軒(梅蘭芳在北京東城寓所的書房)。
包天笑饒有興趣地自嘲,涉足綴玉軒讓他獲得了非分的享受:一是吃白食,到綴玉軒遊玩時常被一班朋友邀去吃館子,基本上都是馮耿光,李宣倜付賬。每次吃館子,梅蘭芳也都在座,為了保護嗓子,吃東西非常謹慎,但是喜歡到“廣成居”吃苦瓜。二是看白戲,一旦有表演,對京劇所知極少的包天笑也被拉去坐二,三排為梅蘭芳捧場,等到梅氏戲完卸妝後,相攜與友人吃館子去。
包天笑還記錄了1917年張勳復辟的前一天晚上,張勳在京城的江西會館與同鄉大開宴席,欣賞梅蘭芳唱戲。當大家酒酣耳熱,頻頻為梅氏的出眾表演大聲喝彩時,張勳卻乘人不備,悄然溜走,進宮去叩拜溥儀,發動政變了。
小說《留芳記》
1922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包天笑的歷史演義小說《留芳記》。受曾樸《孽海花》的影響,包天笑打算將近代的一些革命事蹟敷衍成小說。1907年即創作了講述秋瑾,徐錫麟故事的《碧血幕》,刊於《小說林》。他又尋思歷史小說不同於歷史,也不同於傳記,應該選取與政治,軍事無關的人物作為主人公貫穿前後,才能輕鬆俊逸。但卻因苦思其人不得而放棄。後來在與張岱杉的一次閒聊之中,張氏指出梅蘭芳適合充當書中的貫穿人物。這個建議得到了包氏本人的認同。
小說尚未動筆,即有趙尊嶽,文永譽來作說客。文永譽更是直接指出,希望小說不要提及雲和堂之事(雲和堂是北京的相公堂子),以免梅蘭芳“成白圭之玷”。因為此前穆辰公1915年在《國華報》上連載的小說《梅蘭芳》大肆描寫梅氏早年作為歌郎從事“打茶圍”生意,進行商業性陪酒,陪聊以及賠笑的場景,甚至還有同性戀情的勾畫。這部狀寫“惡趣”的小說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梅黨”中人要求包氏筆下留情,避談類似的情節。
包天笑原本預備從辛亥革命寫到洪憲帝制,再到張勳復辟,寫成八十回或一百回,後來覺得會花時過久,並且弄成五十萬字的長篇,須得分上下冊裝訂,與讀者的購買力不符。所以完成二十回後,就躍躍欲試地想出版了。包天笑還請林紆為小說作弁言一篇。林紆在文中將作者比作司馬遷,孔尚任,屬於友人之間的捧頌,不無過譽之嫌。而胡適卻不客氣起來,他看過小說稿本後迴應:“我知道你寫這小說很費力,我敢批評你五個字‘吃力不討好’,恕我直言”。包天笑先將小說遞送《申報》《新聞報》,但是編輯考慮到犯忌,諷刺等原因,可能觸及當政的北洋軍閥,不予登載。作者決定直接出版單行本,與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討論後,由中華書局出版。初版3000部三個月內即告售罄。小說總共出了三版,後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方禁止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