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今天來讀《老子》第三章的這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句話,一看就知道它的大致意思,很多人因此認為老子這是搞弱民思想就批評老子。這是一句很容易引起爭議的話,今天我們要好好的聊一聊,希望大家能夠正確理解它。
2. 我們很多人可能以為,儒家喜歡說聖人,一講到聖人就想到孔子。其實,在《老子》一書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到“聖人”。我在《老子》的白文全文中檢索了一下,“聖人”兩字一共出現了31次,要知道它的全文才五六千字,這個出現頻率實際上比《論語》還要高一些。當然,道家說的“聖人”,跟儒家說的“聖人”,雖然都是一種理想人格的假設,但是內涵是不一樣的。道家說的聖人,是領悟天道,遵循自然,迴歸自我;而儒家說的聖人,是要積極作為,要傳道授業解惑,立功立德立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個對比一下,看起來好像道家的“聖人”,要自私一些,要個人主義一點,那麼他的“管理之道”,真的就是要使管理的物件老百姓或者下屬,要“虛”“弱”一點嗎?這裡的“虛”和“弱”,跟我們現在平常說的“虛弱”是一回事嗎?
3. 在這句話之中,“實其腹”,就是要吃飽飯;“強其骨”,就是要把身體鍛鍊強健,這個都好理解,應該沒什麼爭議的,我們不必過多解釋。這裡要理解和回答這些問題,還是“虛其心”和“弱其志”。那麼,還是要回到老子的前提和框架來說。他是主張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所以,認為人們最好的教育和政策,就是要虛心,要弱志。為什麼要虛心、弱志呢。虛,就是要空,要無,不能充實的。如果內心充實了,就很難接受新的東西進來。我們常說,要虛心學習,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老子已經認識到,人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一個人要虛心才能進步,才能是有用的人。
4. 所以,他在後面的第十一章中,還有一句話叫做,“無之以為用”,用車輪子比喻,“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我們這裡還可以做一個比喻,一個杯子或者一個碗,或者其他什麼容器,只有它內部是空的,它才是有用的。如果是實心的,你想想看,那還能有用嗎?所以,這裡的“虛其心”,並沒有什麼貶義的意思,也沒有要弱民的思想,而是一種哲學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我們現代人知道,人類的認知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到科學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仍然有很多無知的東西,一個人要想成為有用的人,仍然需要保持虛心的狀態,承認自己的無知。在這裡,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發展的策略,以避免錯誤和愚昧的方法論。至於“弱其志”,他的表達方式差不多的,這裡的“志”,不是志向的意思,而是爭鬥的意志,或者某種競爭的思想和性格。
老子這裡的意思,不是說別有什麼理想和志向,而是不要有太多的爭鬥和頑固心態,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太多的執念,要破執,才能放棄妄念,過著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所以,這句話完整的理解應該是:聖人的治理方式和目標,應該是讓人們在思想上保持謙虛,在生活上實現溫飽,在心志上保持平和,在身體上保持強健。你看看,這沒有什麼問題吧?我們不要誤會老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