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巴勒莫石碑八個華夏帝王王名破譯(二)

大禹崑崙

0.064·字數 1743 · 閱讀 3212019-04-16 09:25

現存義大利著名的“巴勒莫石碑”,刻在黑玄武岩上的古埃及編年史石碑,在大約前25世紀的第五王朝末期刻成。上面記載了古埃及第一至第四王朝法老王統治時期的諸多大事。其第一排王名放大後如下:由於石碑破損,只留下九位王名,前後兩頭的還是缺失一大半的殘圖。剩下七圖為清晰的。為方便分析我把各圖標註數字巴勒莫石碑內容大部分已被破譯,破譯出來的王名有荷爾阿哈、哲尓、登、左賽爾、卡薩凱姆威、ninetjer、斯尼夫魯等眾多古埃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王朝的帝王。很明顯,這是一塊記錄自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之後的諸王大事記事碑。在石碑頂部殘留的九個古王名圖案,幾乎所有的王名都與已知的王名不一樣,只有其中右數第四個王名與古埃及阿拜多斯王表上的王名一致,見下圖:由此王名並結合石碑內容,依據王名與內容應存有的內在邏輯關聯,反向推斷出巴勒莫石碑頂部九個王名屬於古埃及第一至第四王朝帝王的王名。之後,又找到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美麗奈茨女王浮雕,在浮雕上也發現了巴勒莫石碑(4)的王名。再一次證明了巴勒莫石碑頂部的王名都是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後的諸王王名。由於石碑頂部殘留的九個古王名只有七個是清晰的,第一個圖案只有下半部,第九個也只殘留一小部分,下面就具體分析、破譯前八個王名圖案。(1)圖1.推測為納爾邁黃帝

從巴勒莫石碑中破譯出來的內容看,這明顯是一塊王室活動的記事碑。時間順序從第一王朝第二個帝王荷爾阿哈開始,一直記錄到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魯王。石碑內容全部是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後的諸王大事。

根據石碑內容與抬頭王名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關係,以及石碑頂部發現的阿拜多斯王表第一王朝王名,可以推斷石碑頂部的這些王名,就是自納爾邁開始的諸多古王名。其中右數第一個殘破王名,應當就是開啟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納爾邁王名。由於納爾邁已被我破解是五帝之首的黃帝,所以巴勒莫石碑頂部右數第一個王名就應當是黃帝王名。

巴勒莫石碑第一個帝王王名圖案已經殘缺,但從殘餘部分仍能隱約分辨出影象為一隻小鳥的後半身,左上是三隻蓮蓬圖案。圖案中帝王頭戴下埃及的王冠“紅冠”,說明這是納爾邁統一下埃及後的事情。

下面是方尖碑頂部阿蒙(納爾邁、黃帝)的王名圖案:

上面就有“鳥、三隻蓮蓬”圖案。但圖1由於破損厲害,留待以後深入破解。(2)圖2.帝顓頊圖2由頭戴下埃及紅冠的法老、舉雙手的卡(靈魂)符號、類似門縫的權利符號組成。其中舉雙手符號代表著“靈魂”,類似門縫的符號代表著“權利”。這兩個符號組合在一起是“掌管靈魂的權利”之意,也就是冥王之意。這兩個符號古埃及的發音為“卡須”,其古音通“顓頊”。和之前破解的帝顓頊在蘇丹麥羅埃的墓室建築門面形狀一樣:正是表達冥王之意。顓頊生前為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荷爾阿哈:荷爾阿哈的王名同樣有“卡(靈魂)、權利”的符號。有意思的是:“顓頊死而復生”這句話也是跟“靈魂”有關。(3)圖3.帝嚳圖案由“屠刀與待宰牛犢+法老”組成。這與帝嚳的“嚳”字金文象形圖形表達的意思一致。

圖片發自簡書App

“祈禱、祭祀牛、祭祀臺”,這些與“刀、待宰牛犢、法老”表達出來的意思一致。再看方尖碑上“帝嚳”王名同樣也有“祭祀牛、獻祀手臂、祭祀臺、法老、太陽神”。在這裡多說一句,這個圖3中的“刀”符號,不是什麼“貝殼”,這個牛也不是什麼“臨盆的牛”、或“勝利的公牛”之類,這是在表達對神的祭拜之意,應該稱為“敬獻給神的牛犢”。

這組“刀、獻祭牛犢”的古埃及讀音正是“帝嚳”二音。

(4)圖4.帝堯圖4由羽毛、麵包、鳥、法老四圖案組成。

這正是阿拜多斯王名錶中的王名:

有意思的是,這個王名目前被學者們認為是杰特(帝摯)的王名。

下面是我破解的阿拜多斯王表:

巴勒莫石碑王表:

由於阿拜多斯王表是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末寫成,與古老的巴勒莫石碑比,顯然第五王朝的巴勒莫石碑更古老,也更真實、準確。

從巴勒莫石碑排名順序看,圖(4)這個王名應該是登(堯)的王名。

因為巴勒莫石碑記載的都是第五王朝之前,古埃及最具影響力的帝王,“登(堯)”無疑是極為重要的的帝王,不可能被忽視不計的。由於排在右數第五位的就是“虞舜”(具體證明過程在後面敘述),所以不可能把“帝堯”漏掉,這個第四位的帝王就是“帝堯”。

能夠證明這個王名是登(堯)的,有一塊古埃及浮雕,這個浮雕內容是描述第一王朝女攝政王美麗奈茨輔佐其子登(堯)王執政的事蹟,如下圖:

還有下面這幅,也是描繪美麗奈茨輔佐登(堯)執政的事蹟。

對比一下維基百科中的Djoser(帝堯)王名圖案

同樣具有“羽毛、鳥、麵包、法老”四圖案。

還有方尖碑上的“堯”王名圖案,同樣也有“羽毛、鳥、麵包、法老”圖案。

此外,“羽、麵包、鳥”這三個圖符的發音就是“伊特陶”,古音正是“堯”的音。

(5)圖5.帝舜看看“虞舜”二字金文象形圖形:

“虞”

“虞”字金文象形中的(1)正是巴勒莫石碑王表中圖5中的“繩子與水域”兩個圖符。(2)(3)則是表達一個人用嘴發號施令,這正是帝王的意思,它對應的是巴勒莫石碑圖5下面的法老。

“舜”

“舜”字象形圖形中的字頭部分也是巴勒莫石碑圖5中的“權利與水域”兩個圖符。而“舜”字象形圖形下部則是彎曲形金字塔。如下圖:在方尖碑上也發現了“舜”的王名圖案。方尖碑上的“舜”王名同樣也有“兩地、繩索”符號,與巴勒莫石碑上的“舜”王名“繩索、水域”表達的意思一致,就是牢牢的控制住了非洲與歐洲大陸之意。此外,古埃及文”繩索與水域”的讀音正是“繩與恩”音,合起來就是“舜”音。(6)圖6 .鯀圖6圖案由“水或絲網、魚線+大口魚+法老”三個符號組成。“鯀”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鯀”字象形圖形對比圖6中的圖案,“鯀”字金文象形圖形中有“大口大魚”與“絲線、釣魚竿”兩個圖形,圖6中也有“大口大魚”與“水流或絲線”符號。二者完全相同。圖6符號“水與大口大魚”表達出了“帝堯、鯀時發生了從天而降的大洪水。那麼圖6這個“大口大魚”有沒有可能是古埃及時的“鋤頭與犁”呢?先看古埃及的鋤頭對比一下“大口大魚”符號顯然它們兩個不同,一個尖頭一個寬頭,不是一樣東西。那麼圖6中的“大口大魚”是古埃及的犁嗎?對比一下“大口大魚”乍一看還真有點像!但仔細看就看出問題來了,a.關鍵在綁犁繩子的位置!綁犁繩子的位置須靠近後端,而留下了相對很長的犁頭,這是幹活的需要,這樣才能更好的耕地。但“大口大魚”的“豎線”位置在最前端這樣的“犁”焉能犁地?!b.耕地的犁頭必須比套牛的杆短!可圖6中的“寬嘴魚”圖案正相反,是下端的長上端短,這哪是犁呢?c.姑且不說古埃及象形圖形中從未發現過“犁”這個符號,只發現過“鋤頭”這個符號。“犁”都是連帶人、牛一起作為整體影象表達出來的。而作為堂堂的帝王王標,把個不倫不類的“短杆長腳犁”作為帝王的王標,這符合邏輯嗎?顯然這個“寬嘴魚”符號圖案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犁”,而是“魚”,是“大魚”!加上“水”符號,正是要表達“鯀”時發生的大洪水之意。看看非洲的大嘴魚:再看看埃及方尖碑上的鯀王名圖案:方尖碑上的“鯀”圖案同樣具有“釣魚竿、絲網”符號。

再看一下第三王朝法老胡尼的王名圖案:

同樣有“線、水、法老手持魚竿”符號。同方尖碑上的王名圖案一樣,都是表達發生、治理大洪水之意,這也與巴勒莫石碑上的王名“水與大口大魚”表達的意思一致。

此外,“大口與水”符號象形文字讀音就是“G + N(水) ”,二音合起來就是“鯀”音。

(7)圖7.禹圖7由魚杆、魚、法老三符號組成。禹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經過分析,“禹”字金文象形圖形得到如下圖示:與圖7中的“魚竿+魚”圖形符號正相符。更讓人驚訝的是前面“鯀”字金文象形圖形中的第二個“鯀”字金文象形圖形,竟然也是“魚杆+魚”,與“禹”字金文圖形所表達的意思竟然完全相同!其實這是古人故意這麼寫的,這是在告知後人:鯀與禹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治了大洪水。

巴勒莫石碑上的“魚竿與魚”字古埃及文讀音正是“魚”音,也就是“禹”音。

(8)圖8.帝啟圖8由“鷹+權杖+法老”三個符號組成。“夏後啟”三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夏”字甲骨文由“鳥+權杖”組成,這與圖8中的“鳥+權杖”完全相同,圖8就是夏字甲骨文原型,表達出來的意思為夏朝之意。作為第一個直接繼承王權的夏王朝,圖8“鳥和權杖”正是帝啟的王名。“後”字金文象形圖形則取自於“帝啟”的王名圖案,下面的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雷吉德夫(或名拉迪耶迪夫,Radjedef;公元前2528年-約前2505年在位)、“啟”的王名圖案:“啟”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對比一下古埃及王圖

禹、鯀王名:

編輯於 剛剛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4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紅樓夢裡的賈母,到底影射歷史上的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