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國時期,對聯就已經問世了。最早的對聯,被寫在竹片上、木頭上、布上,那時候的對聯還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對偶句。後經過秦、漢、唐、宋、元的發展,對聯從普通的對偶句,有了格律平仄的要求,也更有趣味性。
到了明清兩朝,對對子已經成為了才子們必備的技能之一。這時候的民間才子,寫出的對聯往往很接地氣。一個個工於對聯的才子,也就湧現出來,比如解縉、紀曉嵐等。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正是明代最有名的對聯高手倫文敘。
一:倫文敘是何許人也?
倫文敘,字伯疇,明代廣東佛山人。據說他生來就與眾不同,頭周長2尺,人稱大頭仔。倫文敘自小家貧,沒錢讀私熟,只能跟著父親在家務農。讀過書的父親看他聰明,便在家教他讀書寫字。他長到9歲時,已經能寫詩文,並對得一手好對聯,在當地被稱為神童。
倫文敘22歲去省裡考加考試,32歲以會試和殿試都第一名的成績,中了狀元,這也是明朝為數不多的貧民狀元。倫文敘一生所作的詩文並不多,只有《粵東詩海》中的3首,從水平上來,他的文字功底是很強的。但在民間,流傳得最多的,卻是他的對聯。
二:從小就是對聯奇才
詩作寫得少,倫文敘的對聯確實是一絕,目前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對對子的趣事。他的對聯有兩大特點:首先很有地方色彩,口語化的語言在他的對聯裡隨處可見,比如“山狗上山山石轆跛山狗腳,水牛過水水深浸過水牛頭”。其次,他的對聯往往充滿著隱諷意味,比如“井底開花蝴蝶聞香難以採,粉牆畫果老猴想吃枉心思”。他的存在,讓對聯的題材範圍不斷擴大,對明清的對聯影響很大。
不過,倫文敘最令人稱道的,仍是他小時候巧對總督奇聯的趣事。倫文敘家裡種了些菜,他經常送到西禪寺去賣。一日,賣完菜正準備回家,卻聽到寺廟裡十分熱鬧,原來僧人們正在歡迎前來上香的總督大人。倫文敘很調皮,便躲進了大堂的桌子下面看熱鬧。一個不小心,被總督大人發現了。總督正想治他的罪,寺裡的和尚們趕緊替他求情,說這個孩子是當地的神童,希望大人能愛惜人才。
總督大人看著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小孩,自然不相信他能有什麼才華。別說他不信,就連他身邊帶著的眾才子們也不相信。於是總督便想到了出個上聯試探一下他,看看到底是他厲害,還是自己身邊的才子們牛。他的上聯是:
一介寒儒,攀龍、攀鳳、攀丹桂
大家看這個上聯,擺明了就是看不起讀書人。此聯的後半部分,用了3個“攀”字,這就意味著下聯同一位置也要出現3個一樣的動詞。在場的才子們自然被難倒了,大家明知道這是瞧不起讀書人,卻無計可施。一旁的倫文敘,卻輕鬆地對出了下聯:
三尊寶佛,坐鰲、坐象、坐蓮花
這個下聯,用“三尊”對“一介”,用3個“坐”對3個“攀登”。而且上聯寫的兩種動物是龍和鳳,下聯對的也是兩種動物鰲和象,上聯用的是丹桂花,下聯也出現了一種花。無論是字面對仗,還是內容意義,都對得很完美。而且下聯講的是佛法真意,比起上聯顯然要雅緻得多。總督大人聽完此聯讚歎不已,當場賞了50兩銀子,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後來他果然不負眾望,考上了狀元。
三:對聯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學形式
民間關於倫文敘小時候的對聯,還有很多。比如他為西禪寺題寫的名聯“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聖;雲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把72加上28,正好是100,這就是一則很有名的數字聯。
可能很多朋友要問,為何明朝的才子們,不愛寫詩詞了,卻偏偏都喜歡對聯子?這是因為明朝時,窮人家出來的才子們要走上仕途相對較難,為了養家餬口,他們不得不放棄風花雪月的文學創作形式,開始接觸更接地氣的文化形式。所以明朝出現了專門幫人寫對聯,幫人畫畫,幫教坊寫話本子的文人,說到底他們都是為了養家餬口。這一點,在唐宋時期是很難想象的,因為對那時候的文人來說,當街賣字畫是有點兒斯文掃地的。
不過正是因為這樣,對聯及明代傳奇小說等,才得以迅速發展,最後都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學形式。至今,對對聯依舊是很多朋友的愛好。明代還有很多有趣的對聯,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