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懸樑刺股”的故事:
漢朝時有個大學問家叫孫敬,他年少的時候特別愛學習,記憶力也非常好,從小就立志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故而經常晚上讀書到深夜。但是讀書的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瞌睡,醒來後孫敬常常因為自己貪睡而懊悔不已。有一天,孫敬依然在書房裡讀書,當他抬頭思考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想出一個克服犯困的辦法。他隨即找來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端系在房樑上,而另一端系在自己的頭髮上。這樣,一旦他累了困了想要睡覺時,只要一低頭,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產生的疼痛就會使他驚醒並且睏意全無。從這以後,孫敬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克服自己的睏意,發奮苦讀,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名通曉古今、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
孫敬,漢朝著名政治家,縱橫家,成語“懸樑刺股”中“懸樑”的主人公。
戰國時期,有一個大謀略家叫蘇秦,同時也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蘇秦年輕的時候,由於學問不深,雖然到許多地方做過事,但是都不被重視。回家後,就連他的家人也對他很冷淡,看不起他。這使蘇秦深受打擊,所以,他立志要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每當睏意來襲想睡覺時,就拿出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就會突然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過來,堅持讀書。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成語“懸樑刺股”中“刺股”的主人公。
這就是歷史上“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雖然是說刻苦學習的,但我們也能從其中看出其他方面的道理。兩個人之所以要如此刻苦,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學問淺。同時,他們如此刻苦,則是因為有成大業、做大事的志氣。正是有這樣一種志氣,他們才會有這樣的行為。
由此可見要想達到一定的學問、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從小就要立下遠大的志向,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並付出艱苦的努力。而這其中,立志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沒有志氣的人會拈輕怕重,也不可能會磨鍊出堅強的意志,最終只能是碌碌無為一生。 老人們常說“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有這麼一句話: “志不強者智不達。”就是說沒有遠大志向、意志不堅強的人,學問也不會做得很好。一個有高遠志向的人,為了達到一個堅定的信念,可以不顧一切,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排除前進道路上的所有障礙,義無反顧,大步前進。
墨子,名翟,春秋末戰國初宋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約公元前476年-約公元前390年),名翟,春秋末戰國初宋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死後,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小時候可是一個貪玩貪睡的孩子,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因為記憶力比較差,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立志要改掉這些壞毛病。為了提高記憶力,每當老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裡玩。只有他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為了克服睡懶覺的壞習慣,他就在睡覺前刻意喝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後來聰明的司馬光把圓木枕頭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因為圓木枕頭放到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瞥枕”。
司馬光即使做了官之後還是刻苦學習,一直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學問家,並編寫出了《資治通鑑》這樣的驚世之作。而這些,都是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志向。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早年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無論現在的學問是深是淺,只要有志氣,就一定能夠做成事情。相反,就算現在學問很高,但是沒有遠大的志向,也只會是原地踏步,最終會被其他人超越,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