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秦始皇》。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了秦始皇所修建的鄭國渠的過程,還有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的事情。那麼,在此之後又會讀到什麼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白刃戰的引入

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除了重用異國人才之外,還引進了他國的戰術。

人們對秦國取得天下的原因有多種多樣的看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學會用廉價的鐵大量地生產鐵製品,推動鐵製武器普及,讓每個士兵都擁有了武器。

但這種說法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因為已經出土的兵器中,大部分都是青銅兵器。

中原地處平原,其傳統作戰方式是駕車作戰。由三隻或四隻馬拉戰車,貴族坐在戰車中間,左右分別是駕車的人和弓箭手。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戰爭,後來轉變為了騎馬作戰。

騎馬作戰是趙武靈王採用的戰術,這種戰術很快便在戰國各諸侯國中傳播開來。

為了方便騎馬,中原人的服裝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變化,開始穿著褲裝和窄袖上衣。而南方由於河道縱橫,無法騎馬作戰。

正所謂“南船北馬”,南方坐船,北方騎馬,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南北方的傳統交通方式。河道多的地方才需要坐船,在這種地方無法使用騎馬這種機動性較強的作戰方式,只能以白刃戰為主。

剛開始中原各國並不擅長白刃戰,經常要依靠馬來作戰。從春秋末年開始,南方訓練步兵作戰,讓步兵的實力變得尤為強悍。秦國也引入了這種戰術。

秦國最擅長的就是擇善而從,不問出處。不久之後,秦國人就變得非常善於白刃戰。

白刃戰需要穿著甲冑的步兵井然有序地戰鬥,自顧自地衝上去取敵軍首級是行不通的。將軍負責指揮步兵——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每個步兵都需要嚴守軍令。

讓人服從規則是秦國的看家本領。膽敢不服從或是做錯了、沒聽到,都要接受懲罰。必須看訊號行動,必須聽從將軍指揮,這樣的軍隊,在白刃戰中所向披靡。

而當時的中原各國還沒有適應白刃戰,他們擅長的依然是傳統的車戰,或是直接騎馬作戰。面對與秦國的白刃戰時,各國毫無招架之力。

讓秦國的軍隊變強的因素有很多,秦國軍隊是在秦國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國家性質的綜合作用下,才變成了戰國最強的虎狼之師。

而這也是秦國的拿來主義的作用的體現。善於學習,利字當先,有用的就要為我所用。

老謀深算的王翦

秦始皇繼位後,將軍王翦開始在政壇上活躍。燕國曾派刺客刺殺秦始皇,而王翦則是後來率兵攻打燕國的人。

王翦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大將。當時,秦國逐一消滅各國諸侯,下一個攻打的國家就是楚國。楚國地處東南,與其他中原的國家情況不同,而當時的楚國已經吞併了越國,變成了超級大國。

秦始皇詢問了已經上了年紀的王翦,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力,王翦回答說:“請讓老臣帶六十萬兵將前去,定不辱使命。”不過,六十萬人實在是個大數目。

一位叫李信的年輕將軍聽了說:“自己只要二十萬士兵就夠了,二十萬士兵足以消滅楚國。”

秦始皇認為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對付楚國根本不需要六十萬人,有二十萬就足夠了,便撥了二十萬士兵給李信,與他一起去攻打楚國的,還有後來去修長城的蒙恬將軍。

他們率領二十萬士兵去攻打楚國,最初是每戰必勝,殊不知楚國另有安排。

楚軍接連潰敗,秦軍也逐漸放鬆了警惕。楚軍看準時機,連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一路疾行,打了秦軍一個措不及手,秦軍頓時陣腳大亂,狼狽地逃走了。

秦始皇得知戰鬥失敗後,親自去向王翦道歉,請他出馬。王翦再三推脫,秦始皇再三懇求,最後王翦以出兵六十萬為條件,答應去攻打楚國。

秦始皇親自送王翦至灞河附近,王翦在途中反覆對秦始皇說,如果他打了勝仗,就請賜他良田、豪宅還有園林。

他說了太多遍,使得秦始皇不得不迴應道:“將軍且去吧,有我在,不必為錢財之事煩憂。”

“將軍與宰相不同,立下汗馬功勞也無法成為王侯。”王翦答道。

不止秦國,其他諸侯國也是這樣。因為將軍有兵權,所以不能再讓他們有封地。將軍都聚集在都城,需要作戰的時候由君主派兵給他。擁有封地的人,一般是君主的宗親,或是宰相這種文官。

因此,王翦的意思就是,既然他無論立下多少功勞也不能擁有封地,至少拜託秦始皇多給他一些田地、豪宅,還有讓他歡度晚年的山水庭院。

雖然王翦還沒有打贏楚國,但他想趁這個機會,先得到為子孫們準備的家產。秦始皇也懂他話裡的意思,笑著讓他放心。

王翦拜別秦始皇之後,在出函谷關之前,派使者去找了五次秦始皇,一再重複剛才的請求,讓秦始皇保證兌現承諾。

有個部下聽到了整個過程,擔心王翦是不是求過頭了。

“你想錯了。秦王為人暴戾,疑心又重。我現在率領著六十萬士兵,這相當於秦國舉國的兵力,咸陽城裡兵力空虛,萬一我趁機造反,打進咸陽呢?所以,秦王恐怕對我不放心。”

“我要想為後代子孫積累資產,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讓秦國變強,不然秦王就無法兌現給我的承諾。只有這樣才能讓秦王放心啊!”王翦解釋道。

也就是說,王翦要良田、豪宅和山水庭院,並不是因為想要這些東西,他是為了告訴秦始皇,自己只想讓子孫過得幸福,絕對沒有異心,也沒有造反的念頭。由此可見王翦的老謀深算,完全摸透了秦始皇的性子。

後來王翦大敗楚軍,殺掉了楚軍將領項燕。這人是項羽的同族。最終秦軍消滅了楚國,俘虜了楚王,吞併了整個楚地,還藉機降服了南邊百越之地的諸王。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翦滅齊,徹底平定天下。

在統一天下的軍事方面,王翦是最大的功臣。秦始皇在世時,雖然王翦的兒子王賁已經亡故,但王翦父子也算得以善終,作為秦國的將軍,如此善終的屈指可數。

收繳天下兵器

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曾下令收繳天下兵器。

當時的兵器大多由青銅製成。秦始皇命人將收繳上來的兵器製成了一口大鐘,以及名為“虞”的鐘架。之後,又造了十二個銅人。

銅像體積龐大,每一個有一千石。

一千石約是現在的三十噸那麼重。不過十二銅人如今已不知去向,也無從得知這些銅像是什麼樣子。有一種說法認為,銅像雕刻的是向秦國投降的異族人,或許是擺出下跪的姿勢的匈奴人或者百越王。

還有人認為,十二銅人是仙人的模樣。不過這些也都是猜測而已。秦始皇就這樣收繳了天下的兵器,前六國的人也就沒有武力反抗了。

秦國雖然沒收異國兵器並將其銷燬,但本國的兵器還好好地保留著。

在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中就出土了多達上萬件的青銅兵器,其中有很多青銅箭鏃和劍矛戈儲存完好,有的還依舊鋒利,透過這些兵器足以窺見秦國當時的兵力強盛。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引入白刃戰的戰術,還有秦國大將王翦的老謀深算,以及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將六國兵器收繳到咸陽熔鑄成十二銅人。那麼,在此之後我們會讀到什麼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黃河的源頭早已被找到,只有碗口那麼大,為何卻禁止任何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