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
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堂號不僅書寫於宅院廳堂、宗祠祖廟、族譜封面,而且也題寫於店鋪、字號、書齋別墅、文集書畫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車輿、燈籠、錢袋、傢什)上面,用以區分姓 氏族別,作為本族標記。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
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 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一個姓的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各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一個家族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據取名的依據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型別:
許多宗族喜歡以他們的發源地來作為自己的堂號,這在各姓中都是一樣。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隴西堂”,劉姓的“彭城 堂”、“中山堂”等。這些堂號,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家族是從哪裡發源來的。
這類取堂號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個堂名,就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是有關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講的他姓人物。這些故事,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鬥志,奮發圖強。
這種取堂名的方法,是將一些教育族人勸善懲的詞語作為祠堂名稱。這類堂號在各姓氏中也比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幾乎各姓都有。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這一類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實上沒有什麼特 別深刻的含意。
這種堂號在各姓中也都常見,但相對要少於前幾種。其方法是將某一祖先的某種有特殊含義的稱號或者居住地,作為本族的祠堂,如漢代伏波 將軍馬援後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後裔的“香山堂”、宋代學者屏山先生劉子翬後裔的“屏山堂”。
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不僅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而且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對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況,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 反映。同樣具有區分宗支族別,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它的產生、發展,多與修族譜、建宗祠、祭祀祖先、宗親聯誼活動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