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紀錄片中國#

第一篇第2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有子:姓有,名若。今山東肥城縣東有家莊人。小孔子13歲,孔門十二哲之一。

《論語》中尊稱為“子”的孔門弟子只有他和曾參、冉求三人,所以有人推論《論語》是由他們三個人或者他們三人的學生編寫。

有子學習非常刻苦,曾以火烙手,以防瞌睡。

據《孟子》,《史記》等記載,有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長像很像孔子,學問也是出類拔萃,孔子去世後,弟子們非常思念孔子,所以共同推舉有子為師,成為孔門第二代掌門人,不過,不久就下臺了,畢竟孔子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孔門最終解散。

《禮記-檀弓上》載有子游對有子的評價:“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意思就是,有子的言論非常像孔子。而且《孟子公孫丑上》也有“智足以知聖人”的評價。可見有子是深得孔子的真傳的。

就在子夏、子張、子游等眾弟子推出有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的時候,曾子是堅決反對的。在曾子看來,有子賢能是肯定的,但卻沒有達到孔子的高度。

有姓是稀有姓氏,全國排名第四百多位,全國不到4000人,有姓是上古時期渤海一帶“有巢氏”的後裔,明朝名將有日興被朱元璋改為宥姓後,很多姓有的人紛紛效仿,姓有的人就更少了。

其後的歷代帝王由於對有子的無比崇敬,派人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姓有的人,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找到,從此,這些姓有的人託先賢有子的福,不但不用繳納各種賦稅,每年還能得到朝廷的各種賞賜。

 孝悌:善事父母者謂之“孝”,善事兄長者謂之“悌”,孝悌是中國傳統宗法制度的基本元素,在祠堂,家廟等建築的大門上方,一般都會題上“出悌”,“入孝”等字。

上:上位者,長者,尊者。

 鮮:讀第三聲,“少”的意思,

 君子:君,會意字,從尹,從口,在甲骨文中,尹字像一個人拿著一個木棒,表示指揮別人做事,口字表示釋出命令,君由尹和口組成,意為統治者,貴族。君子就是“君之子”。即貴族。

在孔子之前的年代,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只有貴族,所以那個時代,貴族即君之子基本可以代表有品德,有修養,有擔當,有情有義的人,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沒品德,沒教養,沒擔當,薄情寡義,不守規則的小人或者野人。

後來,孔子成為開創私人教育的第一人,被稱為“萬世師表”,他提出“有教無類”,即教育不分貴族平民。

所以小人(平民百姓)之中也有君子了,而貴族之中也有腐敗墮落的人,慢慢地,貴族之中也有“小人”了。

 務:專心於,致力於……

 道:完全通達無歧路,叫做道。會意字,在金文(鐘鼎文)中,道從行(街道),從首,很像一個人在街上行走。

“道”的原義是指道路,後延伸指路程,行程,如《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後人把它演化成:“道阻且長,行必將至”。

“道”也延伸為途徑,方法,如朱熹的《中庸集註》:“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延伸為學說,主張。如《孟子》:“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道”的含義非常複雜,每個學術流派都有不同的解釋。在這裡,道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方法,態度,原則!

 也者:語氣助詞,表提示。如清代龔自珍的《古史鉤沉論二》:“《易》也者,卜筮之史也。”

 與:虛詞,同“矣”。

全文理解為:

有子說:“一個善事父母兄長的人,卻又會去冒犯尊長,這種人很少見。不會冒犯尊長的人,卻會去為非作歹,這種人是不會有的!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從根本抓起,有了根本,才有“道”,孝悌就是道的根本!”

《論語》的核心思想就是“仁道”,作為“道”的根本——孝悌。

一個人在家裡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樣就有了良好的家庭秩序,家庭和睦了,在社會上犯上作亂的人也就少了,孝悌之後,人民就容易上升到“忠”的境界,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試想,一個對自己生身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會去愛愛別人,愛國家呢?所以“以孝治國”常常作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回到當今社會,由於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孝悌教育”越來越不重視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尊卑秩序沒了,整個社會都處於“沒大沒小”的狀態,值得我們警惕。

孔融之死

三國時期除了曹家父子三人外,還有七個非常出色的文學家,被稱為“建安七子”,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叫孔融(153年—208年,今山東曲阜市人)。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天性好學,博覽群書。他四歲時就懂得把大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

他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他悲傷到要人攙扶著才能走路,十六歲時,他爭著為哥哥頂罪,可見,孔融是個極為孝悌之人,可是,曹操卻以不孝的罪名把他殺了,孔子後人死於不孝之名,真的是個莫大的諷刺。這就是統治者“以孝治國”的典範!

那麼,同樣作為文學家的曹操為什麼要對孔融下手呢?孔融真的是不孝麼?其實,不孝只是藉口!

曹操抓到孔融不孝的把柄是孔融兩句驚世駭俗的言論:

1, 父子之間有什麼情義?完全是為了圖一時之快的後果。

2, 母親生孩子就像一個罐子裡暫時存放一個東西,取出來後,罐子還是罐子。所以孩子生下來後,沒必要孝敬父母。

這樣的言論確實是出自孔融之口麼?看他小時候的表現,不太可能,有可能是受禰(ni)衡(今山東德州臨邑縣人,恃才傲物,孔融好友。曾在朝堂之上當眾脫光衣服,一邊擊鼓,一邊痛罵曹操)影響,為了引起別人注意,信口開河,裝瘋賣傻。

也有可能是曹操捏造的,就算孔融真說過,也罪不至死,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應該是:

1, 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孔融表示不支援,經常冒犯,頂撞曹操。

比如曹操北征烏桓(北方遊牧民族)時,孔融譏笑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東北一帶遊牧民族,滿族的先祖)不進貢楛(hu第四聲,一種堅硬的木頭)矢,丁零(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的遊牧民族)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曹操曾以酒延誤軍事為由,下禁酒令,孔融諷刺道:“桀紂(夏桀和商紂)因為女色而亡國,為何曹大人不禁婚姻呢?”

2, 曹操喜歡收容戰敗方的妻妾,如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後賞賜給兒子曹丕),張繡的嬸嬸鄒氏等。孔融很看不慣,經常挖苦,諷刺他。曾說:“就像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弄得曹操非常尷尬。

3, 孔融擔任北海(今山東省濰坊市一帶)太守時,被黃巾軍打敗,黃巾軍大部分是由失去家園的流民組成,他們攜家帶口,男人出去打仗,女人做飯帶孩子。武器裝備落後,沒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戰鬥力很弱,孔融竟然戰敗了,可見他軍事能力比較差,曹操覺得沒什麼利用價值了。

4, 曹操當時準備攻打荊州,他不想讓孔融這個“大嘴巴”擾亂軍心。但孔融畢竟是海內英才,交際廣泛,在百官、名士中頗有威望,所以遲遲不敢下手。

後來在御史大夫郗慮(今山東鄒城人)和蔡邕(文學家,音樂家,今河南杞縣人)的學生路粹(時任軍謀祭酒,今河北臨漳縣人)的幫助下,為孔融羅織罪名,為曹操獻上《奏孔融書》: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寧,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言“我大聖之後也,而滅於宋,今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融為九卿,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與白衣(一介平民之意)禰衡言論放蕩,衡與融更相恭維,禰衡謂孔融曰:“仲尼不死也。”孔融答曰:“顏淵復生也。”

孔融的“今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即劉的繁體字)”成為後世起義造反者的一個理論依據。

5, 於208年9月26日(孔子農曆生日)曹操以“不孝”,“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藉口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時年56歲。

就這樣,孝悌兩全的一代才子,孔子後人孔融因為“不孝”被殺……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他讓老照片的畫面“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