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開啟歷史教科書,印入我們眼簾的傑出人物中,明代的航海家鄭和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七下西洋的壯舉至今在世界航海史上還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也讓無數中華的兒女為之自豪和驕傲。

在過去的許多介紹他的資料中,都冠之以“下西洋第一人”的稱號,直到不久前,陝西涇陽縣一塊神秘的石碑的發現,才完全顛覆和改寫了歷史。

這座神道碑體形高大,額篆“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9個篆字,周正圓渾,蒼遒大氣。碑文以楷體書寫,其間以行書,結體活潑,字跡勁秀,線條華暢,文氣通透,具有相當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文物工作者經過縝密的研究後認定,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楊良瑤的生平以及他出使黑衣大食(即今中東伊拉克巴格達一帶地區)的豐功偉績,他出色併成功地完成了中華民族經海路首次重大的對外交流活動。這一舉措比鄭和領導的外交出使早了640年。

從碑文中的詳細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楊良瑤智勇果敢,臨危不亂,在這次充滿艱險的航程中經歷了無數的驚濤駭浪和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大度從容,指揮若定,領導屬下多次化險為夷。“藐而無驚險之容,凜然有必濟之色,義激左右,氣感鬼神。”

正是以如此藐視困難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大將之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對部眾的激勵,以及對國家的忠誠,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完成使命。

而文中一些沿途景觀的細節描繪,也讓今天的我們即使歷時千年,也能感受到行程中大海波瀾壯闊的雄偉和壯美。

而一些國家海上設立的燈塔“望夜則神燈表路,”以及帆船乘風破浪行駛中海豚等生物追隨在波濤中雀躍,“白晝乃仙獸前驅。”又讓我們充分領略到詩一般的浪漫和美好的情懷。

那麼楊良瑤此行究竟是要達成唐王朝什麼樣的目的和戰略需求呢?從歷史資料中可以得知,唐王朝經過多年征戰,已將周邊高句麗、突厥、百濟、日本等國家或者地區平定,整個帝國迎來了生機勃勃的安定局面,被視為天朝上國。只有吐蕃時而犯邊襲擾,令統治者頗為傷神。

而黑衣大食在中東地區的崛起,其勢力以至蔥嶺一帶,作為深諳遠交近攻這一軍事和外交哲學的王朝決策層來說,和大食構築戰略合作關係,無疑是牽制吐蕃的一張好牌。

為了抵制強大的吐蕃政權給唐王朝西域邊疆所造成的軍事壓力,唐德宗啟用一代名相李泌,制定了“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而楊良瑤正是這一戰略方針的執行者。

楊良瑤親率使團,以聘國使身份攜帶判官和國信、詔書,經過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的南亞、中東國家,其政治目的顯然是為了開闢與阿拉伯、印度列國之間建立的“國際統一戰線”,以此共同制衡吐蕃。那麼此行最終成果如何呢?

翻開史料,我們從《新唐書·大食傳》所記載的:“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可見這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動還是頗見成效的。

楊此行不辱使命建立功勳,也讓他迴歸後受到德宗皇帝的賞識和恩寵。貞元十二年(796年),加太中大夫。

楊良瑤不僅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展露了過人的才幹,其在一些平叛的軍事活動中也有不少成就。但由於史料的疏漏,在此之前這位為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偉大貢獻的先驅竟不為世人所知。

遙想一千多年前,這位使者克服重重險阻,建立起溝通和友誼的橋樑,無論是科技還是政治角度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應該永遠的銘記這位先賢,他可謂是海上張騫。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語音版」古今詩詞裡的雪之美,文/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