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這四個字一出來,是不是多少又勾起了你腦海中的記憶,我相信這時候你想到的,一定是易中天、于丹、閻崇年、紀連海等這些人名。
這個節目當時簡直火爆任何電視劇,連裡面的主講人也竄紅至家喻戶曉。但是如今,你有多久沒聽《百家講壇》了?又或者,是不是甚至好幾年都沒想起這個節目,現在一想起來,還頗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沒想到吧,《百家講壇》從2001年開播,時至今日都快20年了!這近20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毛頭小子養育出了另一個毛頭小子了;也足以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和以前相比,現在是真的能用日新月異這個詞來形容。
在這樣一個任何方面都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是一個節目能至始至終、不間斷地保持高熱度,那才是真見鬼了呢!
這並不是說《百家講壇》不好的意思,相反,它曾經的成功就已經證明了它的能力。
對於巔峰時期的《百家講壇》來說,它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雖說是文化型的節目,但題材可以說很接地氣了。節目為了收視率,會挑選適合大眾口味的題材,都是比較對老百姓胃口的,簡單易懂,而且還挺會結合當時的熱點。
比如那些年出來了許多清宮電視劇,像是《康熙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劇情有多精彩不用講,不止父母輩,連小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歷史上的康熙、乾隆、紀曉嵐、和珅真的如電視劇演的那樣嗎?
這時候,《百家講壇》站出來了,它緊隨熱點,為人們答疑解惑,像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了這一段歷史,獲得了極高的關注,紀連海的《歷史上的和珅》更是造就了0.69%的最高收視。
其它經典題目,還有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王立群的《宋太祖》,毛佩奇的《明十七帝疑案》等,它所選取的題材,都是向來受人們關注的歷史內容:趙匡胤的斧聲燭影、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唐玄宗的安史之亂、朱元璋的布衣天子傳奇……還有《三國演義》這樣基於歷史寫就的小說,這些都是熱門的歷史故事,甚至帶著點獵奇,這樣的故事往往能引起人們更強的關注度。
再加上考慮到受眾的知識程度,主講人通常都是用一種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講解的,還會設定懸念,引起觀眾的興趣和繼續聽下去的慾望。
總的來說,《百家講壇》曾經的熱度確實無可比擬,而現在,《百家講壇》還在繼續播出,但那種影響力已成為了過去式,究其原因,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的影響不可謂不重大。
現在是一隻手機走天下的時代,不僅手機每年都在更新換代,就連以前奢侈的電腦都成了常用品,網路媒體的發展更是快速,一隻小巧輕便的手機,隨時就能搜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歷史文化知識,根本不用再守在電視機前。
現在想要了解歷史的途徑實在太多了,各種領域也分得很細。類似的節目也一直有人做,而且做得更好,與時俱進,有更大的吸引力。
比如《中國詩詞大會》,還有最近剛開播的《國家寶藏》和紀錄片《中國》,形式、內容都做了許多新的嘗試,有的和觀眾互動度高,有的請來明星演員助陣,有的形式新穎高大上,內容也不僅僅侷限於歷史事件,而是橫向挖掘各種優秀的文化。
還有一點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很多熱門的、經典的歷史故事已經在網頁上出現過無數次了,以前可能大家還處於一種資訊不全或知識儲備偏低的情況下,但現在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而《百家講壇》的選題也有點窮盡了,帝王將相、文化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沒有新的內容,很難吸引觀眾的興趣。
其實還有形式上的一點,縱觀現在的節目,要有收視率,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要輕鬆,你看這幾年出了多少綜藝節目,不管它是請來什麼明星,還是講什麼知識,不都得做得輕鬆有笑點嘛,再簡單說,就是下飯嘛,大家辛苦工作一天,誰不想開啟手機電視,看些輕輕鬆鬆的節目呢。
當然,《百家講壇》依舊堅挺,嚴肅文學普及對許多人來說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這下坡路在走,也是大眾都能看見的,時代潮流更迭之下如何改變,已經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了。